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江煙雨金門館

發布日期:
作者: 丁志達。
點閱率:1,326

金碧輝煌德澤千秋敷鹿渚
門庭肅穆恩波萬里溯浯江

臺灣有三座金門館,安平(台南)、鹿港(彰化)、艋舺(萬華),顯示「一府二鹿三艋舺」這三處臺灣古老商港,皆有金門人行商販運的足跡,具有其歷史保存價值。
鹿港金門館原名浯江館,為一座古色古香的木造建築,肇造於清乾隆52年(1787),是台島三間金門館規模最大、年代最久遠,兼具「廟宇」、「同鄉會」、「清朝水師游擊隊」三種功能之建物,奉祀主神為福建省同安縣東南海中浯江嶼(今金門縣金湖鎮)的地方神祇蘇府王爺,並非臺灣王爺信仰中的蘇府王爺,為金門人士及福建水師所祭祀的神祇。
金門館蘇府王爺來歷
蘇府王爺係唐朝開金門島的恩主牧馬侯陳淵的參謀蘇永盛,相傳曾輔佐陳氏開發金門,屢敗匪患,在島上生聚教訓,倡文治、嚴武功,興建水利,獎勵農業,消除瘟疫,使浯島成為海上樂園。後蘇氏因功封王,調遷內地。死後,浯人為感念其恩澤,建「伍(浯)德宮」,奉祀春秋,並備祀其麾下邱、梁、秦、蔡諸位千歲、共享香火。
浯人來鹿港經商,常配掛自金門東門內校場觀德堂的蘇府王爺神尊的香火,以祈旅途平安。金門館現供奉有蘇府大王爺、二王爺,另,鹿港景靈宮主祀的蘇府王爺,為金門館原祀的三王爺。
金門館左側另築有乙屋,如有浯人在鹿港不幸去世(客死他鄉),因一時無法回籍安葬之靈柩的暫厝之處,俟機再運回祖籍,入土為安。
重建浯江館碑記
清道光14年(1834)鹿港遊擊劉光彩所撰「重建浯江館碑記」記載:「曩者浯人崇祀蘇王爺之像,由淡越府,過鹿溪,而神低徊而不能去。卜之曰:『此吉地也,其將往留於此。』」碑文敘述浯江館沿革、重修事略,並及鹿溪風光,並有董事進士鄭用錫(捐款記為「賜進士鄭用錫捐銀三十大員」)等人仝勒石。
浯江館初建時,廟宇狹窄。嘉慶乙丑(嘉慶10年,1805)浯人(原籍金門縣金城人)許樂三乃命其子薄賣所居之宇改建(據說,福建安平水師移駐時,作為班兵伙館),並由全台水師暨鹿港船商捐助,鳩眾而成之,修其頹敗、補其罅漏,規模始宏,相與祈禱祀焉。
原籍金門的竹塹(新竹)進士鄭用錫(1788~1858),在道光14年擔任重建金門館董事,有二個因素,祖籍金門是其一,又具進士身分,另外,淡水廳未設儒學以前,鄭用錫出身彰化儒學,有地緣關係。咸豐初年再修建金門館,鄭用錫又參與其事。兩次所留捐題碑,都有鄭用錫及鄭氏家族捐款記錄。
道光甲午14年增建拜亭、左右廂房;咸豐乙卯五年(1855)、同治乙丑四年(1865)、明治41年(日據時期,1908)各修建數次。民國64年組成「鹿港金門館管理委員會」,並重修正殿與三川殿。民國89年經指定為彰化縣定古蹟。
金門館建築
金門館外觀為典型的閩南(泉州)式風格建築,外觀典雅,裝飾簡樸,以藍色為廟宇的主要色彩。前殿為硬山式,燕尾翹起,十分樸拙莊嚴,建築格局為二進一院,左右兩旁設有廂房(供班兵移防候船暫居)。第一進為三川殿,第二進為正殿。正殿兩旁牆堵彩繪的題材為四聘(舜耕歷山、為國為民、渭水聘賢、三顧草廬),人物表情生動逼真,服飾皺褶等細節處理得唯妙唯肖。
天井中有顆櫸樹(俗稱雞油樹、奎柔樹),老幹虯虬盤鬱,枝葉繁茂,每有明月照來,煙雨來繞,頗具「館古逢秋好,庭空得月多」的趣味。
浯江館文物
浯江館的古文物,門額上「金門館」,應立於清末更名時;懸掛於正殿門楣上,落款嘉慶10年許樂三建館的「浯江館」匾;道光歲次甲午梅月穀旦(道光14年四月吉日)左營游擊劉光彩敬獻「過化存神」匾及「重建浯江館碑記」;咸豐5年再次重修時刻立的「重修浯江館捐題緣金碑」。此外,金門館往祖廟(伍(浯)德宮)進香之神龕、香爐、符信,尚稱保管完整。
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縣定古蹟鹿港金門館,因自然災害及生物因素逐漸損壞,於民國111年3月動工修護,相信修復後能重現當年輝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