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風鈴木
出桃園火車站的後站,靠延平路的左側,有一排不知名的路樹,第一棵樹開紅花,比較矮,約三米高,行人可觸碰其枝葉;其餘開黃花,樹幹有第一棵兩倍高,枝葉至少比人高出二、三米,行人搆不著。不開花時一點也不起眼,令人感覺新鮮的充其量僅是有時吊掛著如象鼻般的長蒴果。可是到了開花時節,猶如女大十八變,變得滿樹黃花,綠葉都被遮得看不見了,燦爛異常;方圓數十里最搶眼的,非它們莫屬。真是醜小鴨變鳳凰,豔冠群芳。遠遠望去不見葉子,以為它們是櫻花;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新聞報導賞花人潮,才知其名為風鈴木。
花團錦簇若用來形容風鈴木,那是再恰當不過了。七胞胎姊妹分別站在七個共軸心的小托盤上。手牽手地圍個圈享受共有舞台,一起歡笑,一起日光浴,一起隨風搖曳;形影不離,難捨難分,姊妹情深。花如其名,形如風鈴。還在亭亭玉立、嬌豔欲滴之時,便隨風飄下,回歸大地,不許人間見白頭;樹下滿是落花。若是林黛玉見到,可有的忙了。撿起落花,基座空無一物;打開花瓣,其內藏有兩枝花蕊;將花朵放於手掌上,輕如薄紙,這是它們來到世間短暫兩週(沒想到敝人不經意的觀察居然與科博館的觀察相同)僅存的紀念。女孩們有拿出手機拍攝的,有追逐飄花跑的,伴著唧喳的嘻笑聲,濃濃的春意寫在她們的臉上。
曇花一現;十七年蟬在地下蟄伏十七年,然後破土而出,聲嘶力竭地大展歌喉;黃花風鈴木更充分表現出團隊精神,搭建花海似的花棚,讓地表也能呈現亮麗仙境。這些小生物的共同特點是無一不看重自己,為完成來到這世界的使命,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神采奕奕地生活,散發光與熱,將潛力發揮到極致;並無「寄蜉蝣於天地,渺蒼海之一粟」之嘆,亦無「以體弱、善小而不為」之舉。齊心協力為大地帶來「朝氣蓬勃、欣欣向榮、鼓舞人心」的正向能量。也許正是這些優異的氣質使黃花風鈴木從亞馬遜河熱帶雨林的萬紫千紅中,脫穎而出,贏得巴西國花的后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