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人生不過是一場空

發布日期:
作者: 浪凡。
點閱率:2,094

最近在網路上瀏覽些新聞、或點擊了網頁推薦的文章等等,也刻意搜尋一些關於心靈成長類型的文章或影片,就這樣接觸到了楊定一博士所倡導的內容,開始閱覽他於影音頻道上的影片內容,甚至也買了他所著作的書籍回來閱讀,讀完了,還想繼續再購入博士所撰寫的其他主題的書籍回來閱讀,直到今日感覺漸漸明白了楊博士的用心,也又一次幫助了自己解開心頭上的各種結,彷彿比以往有了更多的「放下」,真正有感的「放下」。
其實起初剛接觸時並不太懂得楊定一博士所提倡的內涵,甚至還有些排斥,畢竟這和往常自己經常看的心理勵志不太相同,更與現代盛行的積極進取、獲得功成名就、如何達到高效率、高效益,或與這個物質世界的一切,都有著相當大的不同。原來,許多我們所追求的人事物、許多可能困擾著自己的煩心事,其實都只是頭腦裡的產物,一切其實都是可以不必要承攬在自己身上的事物,其實我們可以有著更舒適、自然的心態,真正用著沉靜喜悅之心來體驗這個世界。
「念頭其實是工具,並不是代表著我們的人生,也不代表我們的價值。」人世間和這個社會的組成建立在物質名利上,在這一生的過程中被灌輸著太多「應該要」的事物,如果沒有達到就會被貼上了標籤,或許在這個物質世界中,人畢竟得生存,仍是要適應並且遵循著些法則,難免是需要多方考量的,然而這些所謂的「目標」,或是所謂的「應該」,其實並不是人人都需要的,甚至是不需要的。我們擁有了多少金錢、獲得多少名聲、是否婚姻美滿、是否子女飛黃騰達、是否性格必須只能開朗……諸如此類的所謂的「成就」,我們認為擁有這些即代表自己是否成功了,是否就活得值得了,但是,其實這些都「不代表」我們存在的意義,亦「不代表」我們身為人的價值。假如我們這一生沒有所謂的大財富、沒有組織家庭、沒有生養孩子,都好,我們這一生並不是為了財富、不是為了生孩子等等而來的,一切都是剛剛好的安排。
現今網路上充斥太多被奉為圭臬的文章、價值、作為,過去的自己其實也是將自己所喜好的想法納入了自己的腦袋,其實包含現在自己正在訴說的內容,不也是將楊博士的內涵納入了自己的腦中嗎,但我想,差別或許就在納入了之後,自己對於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運行的價值,這個「自己」在面對一切的時候,是否能夠分辨得出這個生命的含意。「其實我們什麼都不是」、「人生其實沒有目的」。
「不是否定人間,而是從人間繼續打開,打開到一個更大的範圍」,許多人會產生疑惑,既然我們存在並不具有意義,一切也都是虛幻的,那麼我們還要努力什麼、還要有什麼目標呢?其實並不是因此就否定掉人生,而是一種「明白」,明白這個生命即是無意義,那麼就盡情地去完成能令自己歡喜的事物吧,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凡事不過量、一切取得平衡,若是遇見了困難,就接受它,接受路途並不順利、接受事情不如自己所願、接受一切發生的美好與失落,透過「參」和「臣服」,接受了一切,然後放下、讓自己淡然,因為什麼事都沒有,一切也都是剛剛好的存在與發生,這些的好與不好,只是單純的存在,不代表我們個人生命的價值,一切都只是剛剛好發生的存在。
那,什麼是「參」呢?其實即是將原本都用腦思考的我們,放下心來,把專注力放在心上,問自己:「我是誰」,一層一層、一一檢視問著自己,是誰正在有這樣的想法?感受到不開心的是誰?想擺脫負面和憂傷的又是誰?都是「我」,那麼,「我是誰?」一一回歸到最深處的地方,直到最後發現,一切都不是,生命早已透過各種經典說了我們這一生空著來,離開時也是什麼都帶不走,生命的一切的組成不過是從出生到現在記憶的累積而成,而我們卻認為那些「就是我們」。因此,把這些拋開,把世俗的標籤撕下,放下後,我們都是最真實、最自然、也最完整的自己,然後放心接受。
說來其實有點不容易懂,甚至很難用言語表達,許多只能用感受、體會楊定一博士的內容,不好說自己是否參透了多少,現正當下的自己也正在一點一滴持續地體驗和感受,當然,不開心地念頭和情緒仍是會產生的,但就讓自己接受正在感受情緒的自己,接著從中醒來,「一切都是剛剛好的發生呀,一切也都會沒事的,因為宇宙不會犯錯,一切不過是頭腦的產物,其實生命本質中,一切都沒事、一切都是好的呀。」於是就這麼樣告訴自己,相較於以往,能感到更輕鬆地面對、也較快速回到平靜的心態了。閱讀楊定一博士的書是一種只能用心感受去明白、去參透的過程,放下用頭腦嘗試理解的部分吧,讓心放鬆、讓心打開,接受一切的發生,相信自己內在的力量,一切都會是順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