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茶趣

發布日期:
作者: 鄧榮坤。
點閱率:1,496
字型大小:

種茶,就是一門不斷學習的課程。許多自職場上退休的人也在這個場域,找到了人生的第二春。如曾經是媒體工作者,退休後,蛻變茶農的廖吳金,來到南投魚池鄉,想找個寧靜村落生活,卻在當地認識了多位茶農而迷上做茶,在簡居生涯中陸續開發出多款風味獨特的茶。他的茶都以自然農法栽植茶菁製成,不噴農藥、不用化肥,保留了天然風味,其中小島紅茶源自臺灣原生種四季春,以紅茶製技法作出揉合花香、蜂蜜獨特風味紅茶;而為了研發「白茶」,也形塑了風味一流的口碑。
  帶著鴨舌帽,手不離菸的廖吳金,癯瘦的身子仍經常穿梭茶園中。談起多年前,在一趟中國參訪兼推廣台茶之旅,嘴角仍泛出滿意的笑容。他說,在杭州永福寺,偶遇知客僧明行法師,師父喝了他帶去的幾款臺灣茶後,讚許不已,也直接點出了臺灣茶的盲點:臺灣茶種類多,獨獨少了白茶。
  白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之一,製作難度高,產量少。秘訣在於「重萎凋、輕發酵」六個字。回台灣後,廖吳金開始研發白茶,苦思「重萎凋、輕發酵」的意涵,邀來兩位自然農法製茶家游輝隆與謝其瀧一起研發,經過漫長測試,耗去數百斤茶葉,終於製作出茶葉呈墨綠色,但茶湯卻保持淡黃色、香氣濃郁,味道甘甜有蔗糖滋味的白茶,辛苦也有了代價。
  廖吳金說,原來白茶採取自然農法栽植的茶菁,僅僅摘採清明前的嫩葉使用,均為一心一至二葉,要訣在於茶葉萎凋後直接烘焙,輕度發酵,製作技術難度高,產量少,價格可以拉高,依然供不應求。廖吳金與友人還發展出市面上獨一無二「咖啡紅茶」,是將咖啡嫩葉採用紅茶製作技術製作而成,沖泡次數可達四次以上,一年只採收兩次,種植面積只有兩公頃,年產量卻不到二十公斤,非常珍貴,曾經在世界咖啡創意競賽獲得第八名的殊榮。  
  另外,離秀才窩不遠的茶農江增平成功轉型,也帶出了茶園的另類生活文化。午後,前往南投時,數過三水,繞過產業道路,實際走了一趟。沿著老莊路經過東森山林度假酒店,即將抵達楊梅與龍潭交界的斜坡,道路兩旁的茶區不見了,曾經那麼執著於路邊撐住了茶農一點丁希望的茶樹,被比人還高的草遮蔽了,看不到茶欉也看不到茶農彎腰耕植的情景。佇立於荒蕪的茶園前,原本對臺灣茶願景不太樂觀的心情,突然揪緊起來。
  緩緩爬過斜坡,前方是年輕男女賞景聊天的景點──乳姑山。乳姑山是一個小丘陵,遠觀時,兩個小山墩形狀如女子乳房而得名。因地勢高,腹地上走許多高架的電視台微波站。騎乘著的機車在厚生橡膠廠前的道路,右彎進入了景色宜人的龍潭三水村,穿梭茶園旁的徑陌時,遇見了另類的茶奇蹟。由於社區改造的成功,為默默無聞的村落注入新的活水,讓原是一片荒蕪的茶園展現了新機!
三水村從清末至今的百年農作物均以茶樹為主,尤以龍泉包種茶及椪風茶聞名,茶園沿途各類植物多達上百種,三水村前村長江增平深愛著這片土地,經常扮演導覽員安排一場又一場的農村茶場、休閒步道之旅,然而,三水村農家與農家間相距甚遠,原來也很少有飲食小吃,遊客少有前往,經過江增平的堅持與努力,成立休閒農場以來,在古厝下方終於誕生了可以提供客家美食的餐廳,慕名而來的遊客湧入,而農村人口也慢慢回流了。當他聽到村子裡的年輕人,看準了日漸增多的遊客之商機,有意回到這裡投資咖啡簡餐,連昔日紅極一時的影視紅星甄妮,也在這裡置產,打造個人的田園生活時,他臉上的笑容增多了,也感到驕傲,證明了多年來在社區的努力都沒有白費,汗水沒有白流。    
  江增平說,三水村有約五十甲的茶園,經過整體社區營造,當經濟價值浮現時,以前出外打拚的年輕人也回來了,願意留在這裡經營茶園,因為從現在起,茶葉可以自己零售,而不需要批發給中盤商,自己賺取應得的利潤,不但創造了附加價值也創造了農村的活力,口碑越傳越遠時,商機也來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