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聊天的克羅埃西亞人
「公眾場合請勿大聲喧嘩」「捷運車廂內請低聲細語,勿影響他人」在台灣各公眾場合常見的警示標語,換到克羅埃西亞可不管用。
剛抵達克羅埃西亞時,吃驚的發現當地人熱愛聊天。行進中、電車上、建築物門廊,都可見到人們手持著手機跟另一端熱線,或者不分男女老少高聲聊天。也許因為受到日本文化影響,台灣的大眾交通工具車廂內通常是靜悄悄的或者僅可聽到其他人低聲細語,若是有人大聲喧嘩或者用手機與遠端熱線甚或以高音量播放影片,恐怕會遭到不少人白眼,若經過乘客反應,列車長還可能前來制止,提醒勿影響他人安寧。習慣了台灣安靜的車廂,初期在克羅埃西亞通勤時遇到乘客長達十多分鐘熱切的煲電話粥都覺得不可思議,心想通話方怎麼會有這麼長的閒暇時間聊天?也經常遇到一群十多歲的青少年興奮的高聲喧嘩。
也有好幾次,遇到有乘客以手機撥放影片高聲歌唱、看著熱血的足球賽事、或者收看彌撒線上轉播,試著觀察其他乘客的反應,沒有人臉上有任何特殊表情,眾人極為淡定。
後來更發現,當地的通信業者配合克國人愛聊天的特性,在手機通訊契約上還推出了3,000分鐘免通話費的方案,若克羅埃西亞人來到台灣生活恐怕會不習慣通話方案最普遍的是30分鐘網內外互打免通話費,而必須加價購買通話時間了。記得語言學校的義大利同學曾經說過,她發現克羅埃西亞人有許多地方和義大利人相似,但一時也無法一一舉例。不曉得熱愛聊天的民族性是否也是其一?畢竟克羅埃西亞曾受到羅馬帝國統治,想必在風俗民情上也受到了或深或淺的影響。
最特別的一次經驗是,2022年新年前夕,結束了在西海岸城市Split的旅行,回程往Zagreb的長途客運,我們搭上了一輛派對列車。一群年約二十多歲的青年男女似乎早有準備,在客運行駛穩定時,拿出預先準備好的擴音喇叭、食物、酒水在車廂尾端開起了電音派對提前慶祝新年。頂著疲憊的身軀和睡意,伴著年輕人開趴的喧嘩,以及重低音「咚刺、咚刺」的音浪,我們就這麼抵達了終點站。旅途中,曾有年紀較長的乘客前往攀談,派對青年稍事安靜後,因為酒精已經麻痺了他們大腦,無法作冷靜判斷,隨後又恢復歡樂的派對模式。若台灣人的忍耐極限是三十分鐘,克羅埃西亞人的忍耐極限可能是大於三小時。
問過當地人,當陌生人在車廂內高音量播放影片,他們作何感想?原來並不如外在表現的淡定,一樣內心波濤洶湧,受到干擾而不舒服,但通常選擇繼續忍耐而不會出聲制止。這樣陌生人極為包容的文化,可以感受到克羅埃西亞人對他人的寬容和自我含忍。對我來說這是當地人可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