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觀鳥
我和內人於2022年7月14、15日參加台灣鳥會舉辦的阿里山賞鳥二日遊,參加人數限20人。鳥會僱了一部中巴,於上午6:00從鳥會出發,經過3小時的行駛,於9:00抵達塔塔加鞍部。此時天氣晴朗,氣溫約20℃,適於徒步賞鳥。我們沿著登玉山的林道,緩坡上行。行進中我們看到煤山雀、台灣噪鶥、栗背林鴝……等18種鳥類,其中栗背林鴝幼鳥的出現,說明許多高山鳥類已經進入育雛期。
我們於中午來到塔塔加遊客中心,塔塔加是原住民曹族語,意思是遼闊的草原。我們領取了原先訂好的便當,在戶外隨地就食。這是因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不敢在室內用餐。餐後天空開始下雨,這是阿里山夏天雨季,午後陣雨的正常現象,我們只好開車轉到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台灣中部,山巒層疊,海拔2274公尺,氣溫比平地低很多,屬溫帶氣候。因其地處高山,遠離塵囂;晨觀光輝照耀的日出,雲海飄動;夕看落日餘暉,晚霞滿天;林中鳥鳴,歌聲清脆,其中風景優美之景點甚多,為人們脫離塵囂,賞心悅目,調劑身心的避暑勝地。
在日據時期,阿里山是台灣四大林場之一。日本人在宜蘭太平山、花蓮品田山、台中八仙山和嘉義阿里山等地開闢林場,大量砍伐森林,將林木運往日本,掠奪台灣森林資源。阿里山原為針、闊葉混淆的溫帶林,林木茂盛,深具經濟價值。日本人於1912年開始在阿里山伐木,將木材經森林鐵道送至嘉義,再運往日本。並於1914年在砍伐跡地造林,大部分種植柳杉和檜木。這些樹木生長100多年,現已成高大成林,蔭鬱蒼翠,蔚為壯觀。1965年台灣省林務局將阿里山闢為觀光遊憩地區,不再砍伐林木,並規劃為公園,供民眾觀光遊覽。
阿里山的森林鳥類資源,甚為豐富。夏季以在地繁殖的留鳥為主。陳炳煌與筆者於50年前,也就是1972年,到阿里山作森林鳥類調查,當年夏季的鳥類記錄,就有38種。當時的交通甚不發達,從台中到阿里山要坐公路局的班車到嘉義,然後再搭往阿里山的森林火車,需3小時的行駛才能抵達。通常都要在奮起湖站買便當,解決午餐的問題,所以從台中到阿里山一趟,就要一天的時間。現在的交通發達,由台中駕車走公路,3小時就可以到達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我們賞鳥團在遊樂區內步行賞鳥2天,根據手機的紀錄,行走35000步,這是對老年人體力的考驗。所幸還能與年輕人一同完成這次賞鳥的活動。我們於黃昏時,看到巨嘴鴉的群體歸林,清晨時觀賞到火冠戴菊、煤山雀、紅尾鶲、褐鷽、青背山雀……等多種林鳥在枝葉間跳躍、覓食,甚是賞心悅目。此次觀鳥有33種記錄,與50年前我們調查的紀錄相差不多,鳥種還同過去一樣,只是數量比過去減少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笠原景觀區觀鳥時,3隻黑長尾雉雄鳥悠然自在地在眼前活動、覓食,即使我們與牠的距離只有1公尺,牠仍然專心覓食,不因我們的趨近而驚恐逃離。我們也遇見一隻山羌,不畏遊客地在林木間漫行,這種情況如在50年前,見者必想方設法獵捕,然後賣給山產店,換取一筆不少的現金。由此可見,台灣民眾對待野生動物的觀念,50年來有很大的變化。由過去的貪婪獵捕,改為現在與之共存的觀賞。
台灣在過去50年間,由農業社會轉型為現代的工商社會,人民生活由貧困趨向富裕,環境變化很大,阿里山地區也不例外。過去遊樂區內的羊腸小徑,現在都成為漂亮的觀光步道;當年旅館只有一間阿里山賓館,目前則大飯店林立;以前到阿里山只能坐火車,現在停車場停滿汽車;當然觀光遊憩的遊客,數量更百倍於從前,縱然在非假日,滿山滿谷都是人。我們所看的鳥種,同以前沒有兩樣,但數量減少許多,也是必然的現象。
台灣的林業經營方式,過去是砍伐樹木,再種植,盡量利用天然資源來豐富國庫。在政府宣佈國有林地全面禁止砍伐森林之後,林區改以森林遊樂區的方式來經營,盡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體系的完整。過去沒把野生動物當作森林資源的一部份,現在則甚重視林中野生動物的動態,嚴禁狩獵,保護動物。過去不准民眾隨意進入林區,現在則歡迎民眾入林觀光遊憩。隨著時間的演進,環境的改變,社會的變遷,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竟如此之大。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在台灣屬高海拔山區,林木茂盛,鳥類資源豐富,為觀賞台灣森林鳥類的重要景點之一,但山區冬季寒冷,夏季多雨,春、秋季賞鳥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