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歷史地貌新探

發布日期:
作者: 董群廉。
點閱率:2,547
字型大小:

緒言
自然環境對人類的歷史活動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地形和地貌,因為地形地貌是歷史開展的平台,要瞭解金門歷史的發展,有必要先行瞭解金門的地形地貌。惟金門史料缺乏,特別是早期的史料尤缺,以致今人對歷史的解釋常以今釋古,無法說明歷史發展的原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所學習的地球科學知識,在今天來說似乎有些過時了,例如地殼變動會造成海岸和地層上升,或造成海岸下沉,卻不知除了地殼變動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其實海岸的上升、下沉和海平面的升降是相對的。近年的地球暖化,氣候變遷造成海平面上升,才驚覺海岸上升或下沉,並不限於地殼的變動,有更大的部分是來自氣候變遷,氣候寒冷,水氣在高山地區和地球南北兩極結冰,造成海平面逐年下降;地球暖化,冰山冰川融解化為海水,造成海平面抬升。今天我們研究金門早期的歷史,必須以新的思維來理解金門的歷史地貌,如此我們對於歷史的重建才能更接近真實。
歷史的重建,須將遺跡與史料加以分析和綜合,遺跡與史料愈豐富,史事的推定也愈明確。然而很多的情況,遺跡與史料相對的殘缺不全,例如金門早期的歷史,研究者就必須從許多殘缺不全,看來各自孤立且毫無關聯的史實中,來推定史事的存在。本文以一個新的觀點、新的視角切入,重新去審視金門的歷史地貌,提供讀者理解並建構金門歷史發展的平台。
一、宋代埭田的拓墾
金門水利始於南宋,當時金門森林尚未遭到破壞,泉州世家大族因來島設築埭,開山海之利。在那個年代「山海歸士(大)夫」,有權有勢的官宦之家,更可以開山闢海,山海之饒,盡歸所有。當時金門尚是未開發的處女地,一片湖蕩,鮮少人煙,於是泉州世家大族,相繼率族人來金門設堰築埭,孝宗乾道年間(1165-1173)有梁克家、傅自得家族,寧宗慶元年間(1195-1200),有曾從龍兄弟等,所開闢的田稱為「埭田」。
什麼是「埭田」?埭田其實就宋代所謂「圩田」,宋史食貨志云:「南渡後,水田之利,富於中原,故水利大興」。馬端臨文獻通考云:「江東水鄉隄河兩涯,田其中,謂之圩。農家云:圩者,圍也,內以圍田,外以圍水,蓋河高而田在水下,沿隄通斗門,每門疏港以溉田,故有豐年而無水患」。
「埭田」修築方式和圩田一樣,只是地點有別,埭田多瀕海,外築埭岸以圍,內導水源以灌溉,「其田瀕海藉隄為護,土人呼隄曰『埭』、亦曰『海岸』,呼田曰『埭田』,言非隄不為功也。」故當時金門之埭田,均外築堤以圍海,內引水源以灌溉。埭堤壞,則田為滄海,水源竭,則田為荒埔,缺一不成。而有力築埭者,只有一些世家大族,包括梁府、傅府、曾府等。
梁府的代表人物為梁克家(1128-1187),他是宋代泉州晉江人,字叔子。紹興三十年(1160)進士第一。歷任作佐郎、中書舍人、給事中,乾道六年(1170)任參知政事,次年兼知樞密院事。八年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後出知建寧府。淳熙八年(1181)起知福州。次年,再任右丞相。著有《淳熙三山志》。死後謚文靜,其故宅在今泉州城內。
傅府的代表人物是傅自得,字安道,宋乾道間舉博學宏詞,進榮祿大夫、官太傅,與兄自強,弟自修,子伯壽、伯成,俱為宋時名卿,有「三相數卿伊」之稱。故泉人稱之為傅三相,而名其住宅曰傅府。今泉州文綿舖疊芳橋,有傅府遺址,土阜若山,曰傅府山。
曾府的代表人物為曾從龍,字居錫,宋慶元己未(1199年)進士第一,官樞密使兼參事,與弟周用、天麟、地鳳,皆以能吏著稱。居龍頭山,曾龍頭山曾家。
宋代金門開發的埭田主要在島的北側和西南側的海灣,梁家在金門開築的埭田有梁埭、梁府埭和後浦埭。分別在金山灣、安岐(近湖尾湖)和後浦港。「梁埭」,在金山灣,金門古藉《滄浯瑣錄》載:「金山港(今金沙港)在金山頭兩灣,舟楫隨潮出入,舊有梁埭,左分繞西黃灣,右分繞汶頭社。」惟實際埭田的位置已無從查考。「梁府埭」,據許世英的考據,「當在今林厝、湖尾之間,今其地勢稍窪,廣袤約六、七里……」。埭址約略在今安岐和湖尾之間北側的低漥地帶,早期這裡似是海水侵入內陸的海灣,後來海潮帶來海沙,形成瀉湖,即所謂的安岐湖,但因乏水源,在明末已淹沒成農田。至於後浦埭,古人留下的資料亦不多,明盧若騰〈後浦埭議〉載:「昔年循梁丞相古蹟,築隄成田,所獲甚厚,因之期望轉奢,再築外埭……」。後浦地區廣闊,宋代確實的埭址亦待考證。至於後人再築的外埭,據許世英的考據,在今之夏墅,筆者亦有不同的看法,留待以後再行討論。
傅府埭又在何處呢?林焜熿《金門志》云:「埔頭埭,宋傅府、曾府田,今荒。」林焜熿直指傅府埭就是埔頭埭,許世英亦贊同其說,許氏云:「是埔頭埭」者,係共築以護田者也,其遺址當在今古寧港中……」。西浦頭村,原名浦頭,村以近港灣之東盡頭而名為浦頭。為與東半島的浦頭村區別,因村位於西半島,故在浦頭前加上「西」字。傅家開墾西浦頭之海浦地,亦稱「傅府埭」,後人有的以地命名,所以又稱作「埔頭埭」。但何以說:「埔頭埭,宋傅府、曾府田」,最大的可能就是後來傅氏族人遷徙他地之後,該埭田由曾氏族眾繼續佔耕;另一種可能是林焜熿將古寧港內的曾府埭,含蓋在內,一次說明。那「傅府埭」的確實位置又在哪裡呢?筆者推斷當在今西浦頭村至林厝村之間的海灣地帶,據地方耆老的訪談,得知林厝村的肇建者為傅姓,這些傅姓族人當為傅自得的族眾,為了方便耕作而寄居於此。元大德元年金門始建監鹽場,轄十埕,中有埔頭埕,斯時的鹽埕應該就是原來的「傅府埭」,大概是現今慈湖的富康農莊。
曾府埭又在哪裡呢?史志直指在古寧頭,因古寧頭與曾氏族入住有關,曾氏族人在南宋移居古寧頭南山東界,設堰築埭,畫海為田,置立別業,享農桑之利。古寧頭之得名與曾府有關,閩南話「寧」與「龍」同音,古寧頭即古龍頭,乃曾家以其祖居地命名其新居之地。曾府埭實際又在哪裡呢?李福井對於曾府埭是這樣陳述的:曾氏族人大興水利,與海爭地,「從南山砂塘頭築了一道土堤到湖下的沙汕,將星羅港圍了起來,海水引流出去,開闢埭田,然後引湖尾西堡溪的水,從安岐流經西浦頭沙埒外到東區頭,再注入埭內灌溉。」坦白說,想把整座羅港(今雙鯉湖)的海水引流出去,是不切實際的,似應是在湖邊的海埔新生地築堤,防止海水入侵,再將堤內海水引流出去,再引淡水入埭田灌溉。所以曾府埭的範圍似乎包括南山的海埔地,還包括湖下沙汕至浦頭埭的海埔地,甚至在傅氏族人離開林厝後,被曾氏族人所佔耕原稱的「傅府埭」,「傅府埭」也可能後來成為曾府埭的一部分,所以才有「埔頭埭,宋傅府、曾府田」的描述。
二、從「滸興」談古崗湖的前世今生
《金門新志》載浯洲島上出現的湖泊,計有許坑湖、安岐湖、東店湖、七尺湖、湖頭湖、甌隴湖,除許興湖外,餘皆已堙沒。許坑湖位於古崗村,三面環山,僅在湖東為一片的沙地,由湖邊距海岸約有數百公尺,湖西約有二百公尺有一水塘,面積約二百餘平方米,村民稱為「肚仔內」,湖塘之間有一水渠相通,湖水可以相通,水塘之西即為一片農田,再西為文台寶塔,水塘和文台寶塔相距約二百公尺,寶塔前之廣場與農田高低落差約八公尺。千戶所城的(原來的)東門正面對這片地低漥的農田,這些農田早期有可能是一片海域。
(四之一)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