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歷史地貌新探
古崗是一座開發很早的漁村,早在宋代即有蔡氏先民由同安遷居許坑,即今之古崗。從訪談資料顯示,蔡氏先民擁有先進的漁業技術,駕駛二桅大帆船,出航「討海」,在明清時期遠到澎湖群島捕魚,甚至到了台灣。
古崗村的名稱很多,除了許坑以外,有鼓坑、古坑、古岡各名稱,然而最早的名稱叫「滸興」。「滸興」被清楚的記錄在古崗的《董氏族譜》,這本《董氏族譜》是董颺先纂修的,所以古崗的最早名稱有一定的可信度。
「滸」根據《辭海》之解釋,「水涯也」,《詩經.大雅》曰:■「率西水滸」;《爾雅.釋丘》云:「岸上滸」,註:「水邊也」。所以從字面解釋,「滸興」應該是海邊興起的一座村莊,然而古崗村現今以中心點(村公所)起算,離大垵港約千餘公尺,離九山垵港約一千五百公尺至二千公尺,筆者認為古崗村在早期是一座臨海的漁村,只是近千年的滄海桑田變化,由臨海變為不臨海。筆者大膽推測「古崗湖」和「肚仔內」應該是「瀉湖」形成的,甚至小古崗的「風水潭」亦是。
有一張繪於明萬曆年間的〈浯洲場圖〉,圖中陳坑巡司和金門千戶所之間有一深入內陸的海灣,似就是古崗湖和「肚仔內」的位置,讀者或許會提出質疑,如果海水要深入內陸,海平面至少要上升數公尺,筆者的回答這是肯定的。茲舉賢厝村為例,賢厝舊稱顏厝,顏氏是村中大姓,顏氏始祖必和公,於宋初來金,根據《顏氏族譜》載,顏必和於北宋祥符元年(1008)由永春連埔遷居金門。〈浯江顏氏族譜序〉云:
吾族姓顏,自唐廟真卿公元孫諱普子洎公,入閩居德,徙永春。同浯一派,出自永春仁貴公,以上世系詳載永春舊譜,犁然可考。同之始祖,仁貴公六季子必和公是也。宋世攜子諱禧即四郎公,自永春之達埔頭徙同之浯江,復舉丈夫子柳州知諱若佐即五郎公,與兄四郎公俱於賢厝鄉住焉,嗣而支分衍派,日新月異。
顏家的職業為何,史志無載,但顏氏家族,時常往來泉州與金門之間,有可能是從事商貿或航運,顏氏遷浯三世顏九郎(即五郎公次子顏達),於南宋紹興八年修建泉州安平橋時捐款。近年修復工程中,發現橋欄上有「浯洲嶼顏達為考妣施此一間」字樣。「一間」是指一定長度的橋段,通常每隔一間會安置橋墩,捐建「一間」的石材,所費不貲,由此可見顏達應具有相當的經濟能力,才能參與安平橋的捐建行動。
宋代的泉州是海上貿易興起的城市,商賈絡繹不絕,「富商巨賈麟集其間」,商棧林立,市易繁榮,「民數倚於商」,商人在地方的公益建設活動居於主導的地位,浯洲嶼顏達有很大的可能是從事商貿或航運的業者。根據《永春縣志》記載:「南宋(1127-1279)中期,永春達埔顏必和的曾孫十六郎從金門移居南洋。」在那個年代能夠遷居南洋者,大概也只有從事商貿或航運的家族才有可能。通常從事商貿航運或漁業者才篤信海神,因為他們注重海上航行安全,祈求神明保佑平安。海神中金門人篤信媽祖者最多,奉祀媽祖者也最多,宋時顏厝(今賢聚村)即建有媽祖廟。舊志載:天后廟「在賢聚村者,稱西宮,宋時建」。從方位言,「西宮」應該是指在村落的西隅,有可能是在今「向陽吉第社區」附近,通常天后宮即建在碼頭附近,所以海平面勢必抬升數公尺方符合實情。
再舉一例,「榜林」在南宋時還是一處海灣,陽翟的陳家在此買埭田種稻。情形是這樣的,陽翟陳氏六世祖陳大燦娶董林宋氏,宋氏早亡,再娶蔡氏,生有六子,第六子自幼為僧,蔡氏取儒家五常之義,為建、遹、迪、迨、進等五個兒子析分家產,以仁、義、禮、智、信分作五房,創建「五恆堂」大宗祠,奉祀遷居金門的始祖陳達,及以下至六世祖的神主,乾道九年(1173)蔡氏立遺囑云:
退夫在日,買到董林宋埭田種八斗,浦頭地種五斗,與充衣缽。其鄰近田地,堪自耕作。……尚有東沙大水頭、沙美、東浦、山柄等處田地,未經支分,為吾瞻業,百歲後移充蒸嘗,輪年收管,追祭祖上時忌,灑掃墳墓。
「乾道」是南宋孝宗的年號,孝宗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董林」即今之榜林,埭田通常闢建在海灣,「退夫在日,買到董林宋埭田種八斗」,試想現在的海面必須抬升多少公尺,才能讓現在的榜林回到往日的風貌,沒有抬升八公尺或六公尺以上有可能辦得到嗎?
還有2003-2004年間,我尚在國史館服務,返鄉從事口述歷史工作,有一天我到料羅村訪問謝政達(謝宜璋議長的尊翁)老先生,訪談中他提及料羅一地名「船塢」,訪畢他帶我到「船塢」,竟然是村後的半山腰,用目測其高度約高於海平面十至十二公尺,離海也有百餘公尺,很不可思議。如果在「船塢」造船,完工後的船再用人力抬到海中,勢必花費很大的功夫和力氣,為什麼「船塢」要建在那裡呢?謝老先生也覺得很奇怪!
考查「料羅」最早躍上歷史舞台是在宋嘉定十年(1217),真德秀知泉州府,「巡海濱,屯要塞,遣將擊賊於料羅,賊遁去。」因為屯兵水師在料羅,最有可能在料羅設置造船廠或修理船廠,所以有需要設置「船塢」。如果「船塢」是真德秀停放戰船的地方,當時的海平面就是「船塢」的位置;如果是修理或建造戰船的「船塢」,則海平面應略低於「船塢」,以二、三公尺為宜,最多不會超過五公尺。若以中數十一公尺為標準,海平面與「船塢」的高低差是三公尺,宋代的海平面應高於現在的海平面八公尺;若兩者的高低差是五公尺,宋代的海平面應高於現在的海平面六公尺。
不論海平面抬升六公尺或八公尺,海水自然可以侵入到文台寶塔廣場下方,成為一處寬闊的海灣,同處於宋代開發階段的村莊,「滸興」臨海自然毋庸置疑,港灣深入,有利於航運和漁業的發展,也符合漁村的形成。後來由於泥沙被海浪帶進海灣,「瀉湖」自然形成「肚仔內」和「古崗湖」,後來海平面逐漸下降,湖東就出現一片長達數百公尺的沙丘,也就是現在古崗湖的地景。當時村民忙於生計,且又缺乏識字人才,因此沒有留下文字資料,又因時間久遠,後世遂認為「古崗湖」是四周丘陵高地匯集雨水的天然的湖泊。
三、滄海桑田話金門
金門舊名「浯洲」,尚有仙洲、滄浯、滄海、浯江、浯海之別稱,金門之得名,始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奉命於此築城,以防禦倭寇的侵擾,於今之金門城築守禦千戶所城,因形勢險要,具「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故命名「守禦金門千戶所城」,後簡稱「金門」。
舊時金門最通行的名稱為「浯洲」、「浯江」,故簡稱「浯」。洪受《滄海紀遺.序》云:「同安背山面海為縣治;而海中之山,可居者有五,浯洲其一焉。」後來許世英的《新金門志》,探討「浯洲」、「浯江」的由來,綜合其說,提出自己的看法,書云:
浯洲、浯江之得名,莫詳所自。或曰:同安海中山,可居者五,浯數第五。或曰:唐置牧馬監凡五,浯數第五。或曰:浯洲一島,滄桑以前,由五島連綴而成。皆附會也。按: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泉州有浯江,郡志云,南渡時,衣冠士族避地於此,故又名晉江。今晉江之水,流經縣治南者曰浯江。晉江二源,一出永春,而永春亦有浯江。海中島嶼,除浯洲外,隔海復有浯嶼。考各家宗譜,島人先世,多來自泉洲,是則此之浯洲,與隔海之浯嶼,其由晉江之浯江而得名歟。(四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