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孫上學
請完2年育嬰假的台北媽媽要回職場了,她安排剛滿2歲的妹妹跟著3歲姐姐的腳步上幼兒園。姐妹同校,彼此有伴,同進同出,家長的接送也方便。
孫女上學是大事,阿公、阿嬤不能完全置身事外,專程由金門赴台北支援,接送孫女上學/放學。為了節省人力,且讓老人家還能保有點個人空間,阿公、阿嬤彼此商量,何妨嘗試以單月、雙月輪流「上班」的方式來面對新身分、新工作。
單月、雙月,金門、永和,阿公來阿嬤往,阿嬤回阿公去,朋友笑我們是「軍隊移防」,我們樂在其中,怡然三年。
幼兒園距離住家社區約1公里。同一份「送孫上下學」的工作,阿公、阿嬤卻是各彈各的調,各吹各的號,各行其是。例如:阿公用腳踏車載孫,阿嬤走路帶孫;放學後,阿公喜歡讓孫女留在幼兒園附近的小公園玩,阿嬤喜歡把孫女直接帶回社區的公共空間;空閒,阿公會拿手機讓孫子聽ABC,阿嬤會拿繪本讓孫子讀ㄅㄆㄇ。
我事先和孫女約法三章,第一章:「誰接送上下學,就聽誰的!」
剛接手姐妹2人,不清楚她們的習性。
一次,已經要出門上學了,姐姐還拖拖拉拉,玩具沒收好,圍兜兜沒拿出來,鞋子沒穿上……,等在一旁的阿嬤很不高興,發了脾氣。
於是,嬤孫約法第二章:「阿嬤不等人的!7時25分,分針走到5,阿嬤一喊『鴨子5』,姐妹就要準備上學。分針走到『氣球6』,嬤孫3人準時出門。」
另一次,放學後回到社區,忘了2歲的妹妹堅持什麼事?竟然大鬧情緒,嚎啕大哭。屢勸不聽,阿嬤也惱了,硬下心,置之不理。沒想到,在旁察言觀色的3歲姐姐竟會默默來牽妹妹的手,把她帶到另一角落,平撫了她的哭泣。
事後,嬤孫約法第三章:「小的要聽中的,中的要聽大的。我們三人,阿嬤最大,姐姐是中,妹妹最小。」
三章既約定,從此,嬤孫三人行有了規矩可循。
因為走路上下學,阿嬤得以和姐姐、妹妹共同發展出了一些「沿途的遊戲」。
1.值星小綠人
幼兒園與住家社區間,路途中有2次紅綠燈。過斑馬線前,值星官要注意「小綠人」的出現,並高呼:「小綠人來了!」另2人則應之:「走!」有呼有應,三人精神抖擻地穿過紅綠燈。值星官是誰?當然是嬤孫3人、大中小輪流擔當,1人值星1星期。
2.編唱兒歌
清晨出門,陽光初照,邁開步伐,最適合唱〈上學歌〉:「上學去,上學去,一步一步走,不慌也不忙,不慌也不忙;上學去,上學去,一步一步走,花兒開,鳥兒叫,風兒吹過來。」
姐妹二人,都愛好吃食,晚餐後,媽媽提供的「吃點心、看卡通」是她們的最愛。因此,〈吃點心〉也是愛唱的兒歌之一:「點心時間吃點心,阿公阿嬤我要吃,吃什麼?麻糬、白開水,紅粿、綠豆湯,還有,還有,還有什麼?紅心芭樂!」
雖然,愛說話的姐妹和爸爸、媽媽整天嘰嘰喳喳,但面對爸媽的要求、處罰,小女生還是會產生閃躲的本能,於是,〈秘密歌〉醞釀而成:「秘密,秘密,我有很多秘密!秘密,秘密,你在那裡?我在你的口袋裡。」
3.背唐詩
在第1個紅綠燈與第2個紅綠燈之間,嬤孫三人漫步於秀山國小走道,校園走道寬廣、安全,可以背詩。不貪多,1星期1首,〈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覺曉〉、〈松下問童子〉、〈慈母手中線〉……,就這麼一首又一首地讓姐妹朗朗上口。
4.說經典童話
由3C褓姆照顧長大的現代幼童,小腦袋裡充斥著許許多多卡通人物,但對經典的童話未必有概念。阿嬤說故事,就說經典童話,〈國王的新衣〉、〈美人魚〉、〈醜小鴨〉、〈灰姑娘〉、〈小錫兵〉、〈大野狼〉、〈糖果屋〉……,至於中國故事,則特選〈哪吒〉、〈西遊記〉,並配合卡通動畫,嬤孫共賞同樂。
2年的私立幼兒園,第3年,姐妹很幸運地,得以同時入學公立的秀山國小附設幼兒園,5歲的姐姐讀大班,4歲的妹妹讀中班。我們才體會到:私立與公立,學費果然差很多!私立幼兒園的月費,就足以支付公立幼兒園1學期。
進入公立學校,省了荷包,爸媽開心。姐妹也開心,因為新學校的點心量足好吃,戶外大操場,可以自由玩耍跑步。公嬤更開心,秀山國小側門和住家社區隔一路之遙而已,沒有紅綠燈,且不必擔心上下學時的颳風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