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星星
窗外下著雨,剛從床上掙扎起身,我靜靜地聽了一會兒雨滴拍打窗與簷的聲音,短暫、卻飽滿有力的碰撞聲,滴滴答答地持續著,神智還未全然清醒之際,我站起身,翻找出櫃中,我小時用來蒐集紙星星的塑膠桶,裡頭混雜著數不清的、五顏六色的星星,目測僅要再折個十來捆紙料,即能至頂甚至滿溢,但不知我是從何時停手的,靜置到罐子外頭已長了一層灰。這些看似平凡無奇的星星,是我的回憶,也是紀錄,更是一股助力,使我能讓急躁的心安定下來,並有契機能靜下來,與自己對話。
夢存在的意義,就是要讓人前進。我的名字中有個「希」字,自小即知是家人期待我能「充滿希望」,但如同網上總說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和骨感。」現實總是與理想恰好相反,「希」字的寓意沒在我身上落實,反而反其道而行。然,我小時候還是跟同齡人一樣,是有夢想的、也是會開懷大笑的,但到了小學高年級後,我極為清楚並強烈地感受到,自己對「未來」的那股憧憬、熱情和幻想,正逐漸消逝,甚至同齡人談論的夢想和娛樂,不知何時起,我也皆失了興致。家人、同儕和老師們都說這是早熟,使「成熟」一詞成了我的人設和既定標籤,也因而成了團體中較為冷靜又可靠的角色。我相信亦有諸多人跟我有同樣的經驗,當成熟和懂事成了代表自己的形容詞,會不知覺中、漸而趨向他人期待的這種形象前進,改變了原有的性格,甚至久了,也忘卻了自己原本的性格究竟是什麼,所以時常會陷入深思的輪迴中,伴隨成長。
我於懵懵懂懂的求學路途中又發現,我的性格似乎亦並非如此,因為「成熟」對我而言,是個更加深遠、遙不可及的形象,當時的我認為,一位成熟的人,是能處事坦然、面對挫折不懦弱並能屈能伸的角色;一個成熟的人,應具備完善的自我認知,就像法國香奈兒(Chanel)品牌創始人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的經典名言,「我不打造時尚,我就是時尚。」這句話對當時的我,乃至今,仍是如此地具有魅力,一位渾身散發氣質與自信的女人,是那麼的耀眼奪目和令人欽佩。至於我,仍舊欠缺關於自我認知的底蘊,雖然媽媽常會用她的觀點、她眼中的我,嘗試灌輸和形塑我對自身的認識,但我至今仍不認同以他人眼光去評價、界定一個人的做法,因為我認為只有自己才得以最明瞭自己,但能做到這件事的又有多少人呢?就我小時而言,也許是有某個契機,使我對事物和交際感到倦怠,因為我並未向他人一樣能全然付諸真心,時常不是發自真心的在行動,而只是為了交際需求而團結,所以常常連微笑我都覺得疲勞。
於是我試著尋找寄託,尋覓一處屬於自己不被打擾的世界,能讓調適好心境再出發。嘗試數種方法後,發覺只有書寫和摺紙能帶給我平靜,尤以摺紙星星時,是我心靈最寧靜的時候。一顆顆的星星像是被賦予了生命,我喜歡它們的多彩百態,明明是同樣的紙張,卻每顆星星都能有不同的花紋呈現,五個角的大小和方位也皆相異,使它們看起來是那樣的獨一無二,再一一被我放進塑膠罐中,與他者紙星星融合一塊,就像今日的社會寫照,和各種時期融入團體中的我。每個人在每個時期都有不同需要面對的挑戰,通常這挑戰源於「現實」,而帶來焦躁和不安,我在摺紙時皆是如此,因為期待自己能成為一個無可取代的存在,但又沒勇氣做到與眾不同。時常看著電視新聞或網路報導,我能產生數不清的評論和意見,但通常我皆不會說出來,但會寫下來,因為我不願意聽見那根深柢固的價值觀、卻用那堅定但沒論證的話語向我質問,每當這時候我都不禁疑惑,為何這人沒證據也沒道理,但就是那麼自信?又加上每一次他人對己的不解,都足以使我喪氣,因此我將這些情緒都化為靜態的文字,或是僅將其存在我腦中,並寄託在一顆顆的星星上。
「有些人只是有錢,而有些人是富有。」這句話一樣是可可.香奈兒的名言,除了外在華美的衣飾和配件,他對「美麗」更精確的解讀是「謙遜即優雅」,人的外貌取決於自己。我極為嚮往這樣的心境,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超脫世俗者,「活出自己」可能是我唯一的夢、也是僅存的,畢竟隨著年齡增長,會發現諸多事情沒有想像中容易和公平。我最頻繁藉摺紙和書寫舒壓的時期,大概是國中至高中,我有些記不清了,但那時候各方面的壓力隨之而來,外貌、課業、交際、家庭、社團以及對未來的迷惘種種,皆讓我處在情緒的低谷難以自拔,因而一直尋找生活之寄託和撫慰。直到至今我已大學畢業,已經不是可以花上整天思索生命道理和未來的年紀了,一些從小堅信的大道理後來皆沒成,因為體悟到人生並不公平,也發現人們性格百百種,因而需要不斷的磨合,才能找到知己和目標,也才能試著在這繁華又喧鬧的世界中,找到讓自己舒適的適應法則。一顆顆的星星,象徵著我的青春和思緒,我認為能夠思考和反省自己的時光是最寶貴的,因代表著思想尚未被僵化和磨平稜角,也許那時的自己雖繁雜事多,但同時也最「富有」,因為大多的記憶和喜怒哀樂,皆被存放於那個時空當中,也只能被凍結於那段時光,他人無法複製,也無法真切地全然體會,因為那只屬於自己。
每當我看著罐中的紙星星,都會忍不住搖晃幾下,看著它們原有的次序被輕易打散,圖樣花色的星星從上層,被一次次晃動至分散四處、與他者融合於一塊,我就會聯想到這些皆如同我,如同我的狀態,在一個被限制的時空和環境中,試著遊走四處,找尋自己最適當和舒適的位置,又貪圖著能在平凡中展露閃光點,而心情總陷於混亂和疲勞中。其實成長至今我也坦然接受了,我的性格也許沒有他人開朗和善於社交,沒有很認同這個社會上的種種,但我有我的生活方式和交友圈,如同那些罐中的紙星星,總是在不同的地方,尋找與自己烙印著相同外貌的另一個自己,也都努力發著光。我不確定我還有多少能夠靜下來的時光,能與自己對話,因為我能明確地感受到時間少了,但所要煩惱的事情變多了、也雜了,加上以不可取代的科技外物佔用著我的時間和生活,成了我的第二社交圈,好似讓我的人生多了一個需要展演空間,扮演著不同的自己,在迎合他人和做自己之間取得一個平衡。是否每個人都有過我的這般憂慮?我總在懷疑著,又選擇堅定地相信著,總偷偷地期待能遇到一個跟我有相同情感的人,能夠讓兩顆有著不同面貌卻相同內涵的星星,產生連結和共鳴。
晚間散步於街道上、街道間再至校園操場,我一步步地探索著星空最寬闊之所在,抬起來也許未必能看見彩虹,但至少能讓我看見人們的化身正高掛在天上,它們有時象徵著我的夢,有時象徵著我的階段,皆取決於我的心境如何去凝視和想像。以前的我也許會想極力做到最好,希望能悄悄地、又竭盡全力地渴望成為那亮眼的星星,格外矛盾,但後來的我認為,去欣賞那些亮眼的星星也挺好,畢竟它能給我指引和力量。不論紙星星或夜空中的星皆是一場「夢」,其存在的意義,驅使人們永恆地前進,也許它現今呈現著模糊和孤獨,但終究會存在、會持續地閃耀著,向在對我訴說著這場夢境,尚未止息,而你也別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