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豐蓮山牧馬侯祠捐題翻蓋芳名碑的「甲政」釋解

發布日期:
作者: 蕭永定。
點閱率:1,110

豐蓮山牧馬侯祠宣統元年(1909年)的「捐題翻蓋芳名碑」,記載宣統元年十月修建時捐建人的芳名及捐輸之記錄(如圖,取材自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當時許多金門在南洋紳耆皆列名其中,本文只針對黃良檀、黃熙洲及翁清和三人有「甲政」名銜所代表的南洋區域來探討。「甲政」二個字,是指「甲必丹」,是荷文Kapitein的音譯,意思是首領,荷蘭在印度尼西亞殖民地所推行的僑領制度,即是任命前來經商、謀生或定居的華僑領袖為僑民的首領,以協助殖民政府處理僑民事務,甲政黃良檀是望加麗(Bengkalis)島僑領、建源甲政黃熙洲是石叻班讓(Selat Panjang)島僑領、甲政翁清和是峇眼亞比(Bagansiapiapi)地方僑領,當然這三個地方皆有捐題翻蓋芳名碑為首的甲政黃良檀的勢力存在其中,說明如下:
望加麗(Bengkalis)
黃良檀,祖籍金門汶浦(又名後浦頭),黃良檀的父親生子四人,次子良倚、三子良檀到南洋發展,黃良檀生於道光庚子年(1840年)他先到蘇門答臘望加麗創金福和號,經營鴉片生意。1871年荷屬東印度政府任命黃良檀為駐望加麗的華人甲必丹,工資是每月100荷蘭盾。在此正式任命之前,黃良檀也一直是望加麗華人社區的領袖。1893年創金福和號船務生意。《叻報》曾刊登金福和號在新加坡與望加麗之間轉運魚貨等土產的商業啟事,這說明黃良檀南來後先從事土產轉口貿易,從魚貨土產這類小型買賣做起,致富後再逐漸延伸船務生意。並於1900年被授予帝國勳章和威敏娜女王授予的金質獎章,以表彰他在荷蘭政府服務了29年。
「捐題翻蓋芳名碑」當時的宣統元年(1909年),黃良檀事實上已服務荷屬東印度政府38年,由於他的成就,黃良檀在望加麗最後被提升為瑪腰,於1913年5月去世,享年78歲。
望加麗甲政繼任者是他的小兒子黃深淵(熙澄),他在望加麗擔任了13年的甲政(1913年-1926年)。
石叻班讓(Selat Panjang)
建源甲政黃熙洲就是石叻班讓(Selat Panjang)島僑領,黃良倚兒子黃文汀(熙洲),1890年投依其叔叔黃良檀,被任命為蘇門答臘東海岸的石叻班讓的雷珍蘭(Luitenant)。「捐題翻蓋芳名碑」當時的宣統元年(1909年),黃熙洲事實上已服務荷屬東印度政府19年。
1915年晉升為甲必丹(Kapitein),獲荷屬東印度群島或荷屬殖民地金質獎章。1925年退休時,被提升為瑪腰頭銜,整體在荷屬東印度政府服務了35年,接續其甲政位置是其女婿-江福來,現在石叻班讓的民眾記憶,只知有位江甲政福來,不知有黃文汀(熙洲)甲政。
峇眼亞比(Bagansiapiapi)
1894年,望加麗荷蘭官員帶著黃良檀甲政到峇眼亞比徵收人頭稅及設置辦事處,煙、鹽、酒專賣,並推舉金門人翁君喻(Ang Koen Djoe)為首任雷珍蘭(Luitenant),來此地的金門人與家鄉親友互通音信,知悉此地海產特別豐盛,沿海一帶,都可見到漁船出海歸航之繁忙景象,此種盛況曾閃耀幾十年,祖父蕭德源也因此而南來。
在「荷屬東印度群島政府年鑑」有提到,1911年Oei Hi Tam(黃熙淡)接續Ang Tjeng Hoe為甲政,Ang Tjeng Hoe音譯成中文應該是翁清和,也就是豐蓮山牧馬侯祠「捐題翻蓋芳名碑」的翁清和甲政,至於金門太武山倒影塔附近玉章路旁巨石刻有「甲政翁君喻捐創路橋亭立石」的翁君喻與翁清和,是不是同一人不得而知?但在峇眼亞比民眾記憶只有一位翁僑長。金門後浦頭人黃熙淡(黃良檀姪子)在其後擔任峇眼亞比甲政11年(1911年-1922年),黃熙淡也在「捐題翻蓋芳名碑」名錄中發現。之後由金門人楊明山擔任了17年的甲政(1922年-1939年)楊明山也出現在「捐題翻蓋芳名碑」名錄中,再由呂清波(Leo Cin Pho)擔任了3年的甲政(1939-1942)。1946年3月12日發生了的排華事件,呂僑領清波在這場事件中遭到殺害(先前筆者誤植為楊明山)。
在南洋歷史中,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是實施甲必丹制度時間最長的地方,在17世紀(1619年),荷蘭殖民者委任蘇鳴崗為巴達維亞的第一任甲必丹,至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甲必丹制度才在印尼結束。殖民統治在印尼結束以後,雷珍蘭、甲必丹和瑪腰(Luitenant、Kapitein、Majoor der Chinesen)成為一個有名無實的榮譽頭銜。
(稿費捐家扶中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