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前陳的房派簡記
十三陳之一的湖前陳(湖前即指「碧湖」),除了湖前村,島內分支曾經還有塔後、東厝、田后、赤西等。歷經漫長歲月,目前僅有塔後分支成村,其他分支或返回原居地,或遭風沙湮滅,原因不一。赴台分支反倒發展更為順遂。
根據僑領陳宗炯(宗字輩,碧湖二十二世,西元一九○四至一九七二年)《金門碧湖潁川陳氏族譜》(西元一九六一年問世)一書的頁十七至二○的記載,佐以陳金水續編《銀同碧湖陳氏族譜初稿》(西元二○○九年問世),第五世添字輩多有分房的註記,例如「上厝房」添興公、「東厝房」添生公、「井頭房」添厚公、「新厝房」添祐公、「塔後房」添滿公、「西黃房」添赤公等。
傳至第五世添字輩,依照族譜記載,至少有陳乾雅、陳乾讓兄弟(父親為陳以和、祖父為陳一秀/敬天),陳添祚、陳添祿兄弟(父親為陳同長,祖父為陳四秀/敬親,為百夫長陣亡),陳添興(父親為陳同大,祖父為陳四秀/敬親),陳添生、陳添乞、陳添厚、陳添祐、陳添滿兄弟(父親為陳同觀,祖父為陳四秀/敬親),陳添赤(父親為陳同久,祖父為陳四秀/敬親),陳乾養、陳鄒兒兄弟(父親為陳拱長,祖父為陳七秀/敬兄)。但是未必有房派名,惟獨可以確定傳統上將第五世視為分房的指標世代。
以下除了塔後房另計(今年已有村史出版,該房又有宗親遷徙於澎湖湖西,詳見蔡光庭〈湖西陳姓〉一文,https://penghu.info/a/02601),本文再行一一盤點其他五房對宗族的貢獻。
(一)「上厝房」
第十一世民/克字輩,有陳一桂/民材,往臺灣臺南學甲中洲住,即為中洲陳,清代雍正十三年暨妣鄭氏晉神主於陳氏祠堂。故其後人應對雍正年間建成(一七三四年)宗祠一事有所貢獻。
明末清初的「遷界禁海」導致原本的祠堂儼若廢墟。「上厝房」計有:第十四世陳樹/崇彬,妣黃氏,興祠有力、妣亦有賢德;陳懋極/崇允,興祠有力、妣蔡氏有賢德。
西元一九九五年(農曆八十四年)陳士篇(敦字輩)攜帶鼎學、鼎訓、鼎間三姪渡台迄今兩百餘年,住於台中龍井新庄。奠安委員會准允晉主陳士篇/敦頤暨妣孺人神主,(慶字輩,第二十世)陳廷卿捐贈新臺幣兩百餘萬為獎學金之用。
第十六世陳鼎迎(春),其孫陳聯丕有五子芳坑、芳猷、芳窗、芳敬、芳歲,為「五家/五路」,事業有成、返鄉起厝,相關事蹟聞名金門、星馬。
「上厝房」有第二十一世陳玉堂縣長。
「上厝房」,內有「前廳」、「大廳」、「外間」。
(二)「東厝房」
第十一世民/克字輩,有武舉人守本/克立。
第十二世元/應字輩,有陳課/應略墓在澎湖良文港,為大山嶼、龍門社始祖,南明、永曆初期徙澎(詳見蔡光庭〈岐頭陳姓〉一文https://penghu.info/a/03137)。陳應略後裔陳五/敦得(第十五世敦字輩)與鼎字輩兩子於澎湖大池角繁衍成族。
第十一世民/克字輩陳祖居/克恭(妣鄭氏金英,明清時期入墾台南學甲,康熙年間廿二年,攜次子德志、三子得晚前往學甲,後再往澎湖菒葉開基)。其子陳繼仔,加入鄭成功水師提督施琅將軍旗下,至今後裔繁衍成族。
陳應略後裔,第十六世鼎字輩有陳承/鼎丕/子謨,為湖前陳修譜第一人,居功厥偉,其族譜替後世保存大量資訊,僑領陳宗炯為陳鼎丕後裔。「四柱內」,陳鼎丕尚有其兄陳等/鼎賢,兩弟陳典/鼎國、陳傑/鼎雲,四人之父為陳酉/敦麟。
「東厝房」之中,尚有第二十三世陳依煌/邦輝老師曾任金湖鎮長。
(三)「井頭房」
資料較少,容文末再論。
(四)「新厝房」
第十五世陳麟/敦端,清代陳鼎丕往台修譜之時以禮貌相加。
第十五世陳祖/敦淑,興祠有力,其子四人分成「下廳/下井」四房,分別是鼎信、鼎仁、鼎忠、鼎日。
(五)「西黃房」
資料較少,容文末再論。
參與修譜、重建宗祠者,除了陳承/鼎丕/子謨(「東厝房」),陳樹/崇彬、陳懋極/崇允(「上厝房」),陳麟/敦端、陳祖/敦淑(「新厝房」)等先民。尚有陳鼎億(「東厝房」)、陳功振/崇收(「上厝房」)、陳抱/崇禮(「塔後房」)、陳吉/崇迪(「塔後房」)、陳懋捉/崇招(「上厝房」)、陳良/崇賚(「塔後房」)、陳載/崇河(「上厝房」)、陳任/崇遠(「塔後房」)、陳諧/弘和/雲客(「塔後房」)、陳通/敦曉(「新厝房」)、陳鼎章(「東厝房」)、陳璽/鼎綬(「東厝房」)、陳增甲(未詳房派)等。
無論修譜、重建宗祠,理應為舉族盛事,「上厝房」、「東厝房」、「新厝房」、「塔後房」先民多有參與。惟不見「井頭房」、「西黃房」先民的身影,此事或有蹊蹺;恐因「遷界禁海」之後,兩房先民流寓在外居多之故?遇到「遷界禁海」的世代約是第十一世至第十三世。「井頭房」第十一世,陳克貫註記「南安住,今逃仙遊」,陳章/克宜「生子乞金門城人」,陳陽順、陳四仔「俱隨母嫁德化」,陳義/克比、陳思惕/克守以及第十二世陳興宗、陳細娘「以上諸人俱外出」。「西黃房」則有「西黃房已上俱移住古田」的註記。
今存始祖一郎公墓園(南宋墓,現址漁村)亦有四世祖同觀墓,墓碑為三房,即添厚公、「井頭房」所立。若墓碑為明代初期所立,是否因該房派的家底較為雄厚,流寓在外亦能落地生根?此事尚需徵詢參與整修一郎公墓園的耆老。
今存族譜尚有「節烈」,雖然僅保留鼎丕公修譜以前的名單,已經相當難能可貴;畢竟不僅是本宗族的媳婦,同樣是其他宗族的女兒:
蔡員娘,山兜人,弘彭公之妻,三十三守六十七終。(上厝房)
王昆娘,賈厝後人,崇楠公之妻,三十二守七十六終。(上厝房)
黃晉娘,弘貨公之妻,守終。(塔後房)
王招娘,漳州人,崇有公之妻,三十守八十七終。(新厝房)
伍朱娘,澎湖人,崇寬公之妻,三十九守六十三終。(上厝房)
高招娘,大平人,崇煥公之妻,三十守五十九終。(上厝房)
張謹娘,田墩人,應宗公之妻,二十三守六十終,在外家。(未詳)
蔡讓娘,瓊林人,崇規公之妻,二十四守九十終。(東厝房)
蔡信娘,瓊林人,鼎甫公之妻,二十八守三十九終。(東厝房)
盧續娘,小池角人,敦得公之妻,二十四守八十二終。(東厝房)
黃艮娘,後浦頭人,崇健公之妻,四十一守七十九終。(塔後房)
盧藻娘,賢聚人,敦昂公之妻,二十三守二十六終,有些烈氣。(上厝房)
黃意娘,後水頭人,敦蹇公之妻,三十九守五十二終。(塔後房)
許 娘,廈門粵仔內人,崇能公之妻。(新厝房)
宋 娘,占山人,鼎美公之妻,二十一守。(東厝房)
吳稱娘,大地人,鼎哲公之妻, 守,五十二終。(東厝房)
蔡勸娘,何厝人,甲 公之妻,三十四守六十四終。(未詳)
區別房派本身是為了爬梳脈絡,益於後世記憶,互相援助,若引發爭端,實非宗族幸事。族譜本身記載的資料亦會直接影響後世對歷史的理解,有其難為之處。僑領陳宗炯在《金門碧湖潁川陳氏族譜》曾有言,「乏人負責續修,以致間多中斷,尤其是塔後房、上厝房缺失更甚,今欲追溯補纂,必須挨戶開檢神主,無奈多數族人太過迷信,不明大義,拒絕合作,至於寄籍星馬者,雖能合作,充其量僅能提供居留地,近代資料且略而不詳,不合規格。」回顧清代鼎丕公在修譜的時候,也有遇到諸種問題,更顯見想要集合眾人意志,誠乃難事。
箇中細節,或需再行請教湖前村耆老,事關乎宗族內部的歷史正義。
後浦陳氏大宗祠於湖前村有宗親三十人以上晉神主,分支塔后村六人以上,尚未統計所屬房派,此點關乎本島東西發展之趨勢,另文分析。目前《金門村史》寫作,新湖里目前僅有一本成書,其實湖前、后園、漁村、新頭、信義新莊等各有單獨成書的潛力,湖前為舊保首、新湖里的中樞、金門創縣的主力之一,可以壓軸,不宜缺席。平日各自實質推進,自有匯聚成河之時。
本文內容不足之處,有勞宗親持續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