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命運的烈嶼明將林習山傳奇
因此林習山參與吳山會盟結束後返家,因身穿白衣騎馬經過西宅的祖厝埕前面,當時正在祭祖的西宅人,認為這是犯了忌諱,對他們的祖先不敬,於是西宅人怒氣騰騰掄起棍棒,便一擁而上,將林習山的馬腿給打斷。怎料事後他們定睛一瞧,才得知惹到的是林習山,這一下子不得了,他可是個大官,要是追究起來就糟了,眾人趕緊上前賠不是,但馬腿都已經被打斷了,這該怎麼彌補才好,林習山瞧一瞧他們說:「馬被你們打斷腿了,養傷復元得多走動走動,但沒地方給牠跑,這該怎麼辦?」西宅人一聽就明白林習山的意思,於是西宅便送了位於陽山的一塊地做為「跑馬坡」,也就是現在烈嶼消防局附近,還又贈了一座湖做為「洗馬池」,也就是現在靠近烈嶼東林南海濱的「習山湖」。由於鄭成功相當重視軍隊的訓練,知南兵善水不善騎射,北兵則相反,因此要求交換訓練,讓北方兵將習水操艇,南方兵將則練騎馬射箭,以截長補短,所以林習山就從原本海軍的樓船鎮,轉為陸軍的右衝鎮,而這裡剛好就成為林習山操兵練馬之處。
永曆四年(清順治七年,1650年)清廷派軍攻佔廣州,南明政權岌岌可危,朝不保夕。鄭成功欲馳援,但施琅卻主張不救,鄭成功不聽勸告,仍執意前往,施琅也只好跟隨,結果非但救援失敗,還損失慘重。這時有奸佞小人就趁機向鄭成功進讒言,說施琅定在背地裡扯後腿,才會造成這次的失敗,於是鄭成功開始對施琅產生了猜忌。後來施琅被鄭成功削去兵權,施琅的部屬曾德,竟然還跑去鄭成功身邊當隨扈,施琅得知後,派人把曾德給捉了回來,鄭成功得知後告訴施琅,曾德已經不是他的部下了,沒有直接管轄權,更沒有生殺大權,命令他不准殺害曾德,沒想到施琅根本不把鄭成功放在眼裡,仍擅自將曾德處斬。
鄭成功因施琅堅持殺了他意圖保全的曾德而怒不可遏,在永曆五年(1651)五月二十日密令黃山逮捕施琅之弟施顯,同時命右先鋒黃廷帶兵包圍施琅住宅,將施琅和他的父親施大宣拘捕,交付林習山囚禁於船上看管。林習山或許是顧念同僚情誼,也有可能是疏於防範,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他並未親自監管,而是把施琅交由副將吳芳看顧,才讓施琅有機會脫逃,並在蘇茂的協助下叛降於清廷。這個結果也扭轉了臺灣命運的巨輪,有了施琅的降清,才有1683年六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在澎湖海戰中大勝明鄭水師,迫使鄭克塽率臣民投降,並上疏籲請清廷在臺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正式將臺灣納入版圖,否則施琅若未逃脫,被鄭成功給處斬了,整個臺灣歷史將就此改寫。
而施琅的逃脫使得鄭成功非常震怒,立即斬殺了施琅的父兄子侄,同時也認為這是林習山故意縱放,所以亦欲殺之,但當時鄭成功剛佔金、廈二島,正值用人之際,對於手握軍事大權的林習山有所顧忌,故免其責,只罷黜其領兵職位,殺了副將吳芳及其家人為這件事負責。但隔年(1652)鄭成功欲借重林習山的軍事專才,復授井宿鎮,履隨各鎮征伐;永曆八年(1653)賜封林習山為忠定伯;永曆十三年(1658)春,林習山隨鄭成功北伐南京,屯劄嶽廟山,連同諸宿鎮護衛鄭成功指揮大營,結果北伐失利,沙場中砲陣亡,時為二月二十二日,享年五十四歲,越年歸葬廈門嘉禾山廿四都衡厝鄉。
由於林習山功績卓著、勳業彪炳,後世子孫尊稱為「習山祖」、「伯爵祖」、「九世祖」,更將他與明嘉靖十三年甲午科進士,授河南府尹、王府左長史、歷任沔陽牧、太平知府、進階太子少保中順大夫的東林林氏六世金波祖林可棟相提並論,所以今林氏家廟大門楹聯上「六世京師文相國、九傳伯爵武軍門」指的就是林可棟與林習山。而據傳為林習山餵養戰馬之湖泊「洗馬池」,則更名為「習山湖」,並在旁興建「習山紀念館」,裡面立有林習山塑像,藉以緬懷先賢,好讓林習山的傳說與故事能在民間繼續流傳下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