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說與我同行的文化人-文化局李毓秀

發布日期:
作者: 吳鈞堯。
點閱率:973
字型大小:

雖是金門人,但未必能有機會跟「金門」產生更多的「聯繫」。
民國九十一年以前,我僅能依憑鄉愁跟故鄉聯繫,每次返鄉,只能留連昔果山、后湖、金城、榜林、山外等幾處,故鄉是回憶的容器,是一種過去式,難以容納新的事物。九十一年六月出版《金門》散文集是我人生的大事。該書蒙隱地先生賞識,納入爾雅出版旗下,李炷烽縣長認同此書價值,價購《金門》,得以跟故鄉文友交流分享。我陸續參加金門的活動,故鄉終於不再是「過去式」,而成為「現在進行式」。
當初,李錫隆剛接任文化局長,籌劃《金門文藝》雙月刊,文化局已有《金門季刊》發行,兩者除了在出版頻率有區隔外,方向、內容也必須產生差異。《金門文藝》側重文學,《金門季刊》以專題深入報導為主,兩者分工,雙頭並進,盡覽金門大小事了。
民國九十一年,我初初跟故鄉再度並行時,就認識了《金門季刊》編輯李毓秀。七年,該算短或算長?我只知道時間在毓秀身上,出現了讓我驚訝連連的變化。
民國九十一年,毓秀的氣質恍若社會新鮮人,或許不熟悉編輯事務、不理解撰稿細則,撥電話來時,都謙虛地站在請益的位置上說話。毓秀努力的過程是辛苦的,曾聽她說,考上臺灣中部某大學,週週飛往臺灣,搭機再轉車、又再轉車,才能順利到校。如此持續一年,才作罷。她跟我描述的路徑太複雜了,我聆聽的時候,只是想,換作是我,絕不幹東奔西跑這種蠢事。毓秀蠢嗎?當然不,俗話說,「吃苦當吃補」,就是她當時的寫照了。
臺灣求學之路受挫,毓秀改變戰場,轉而就讀銘傳大學研究所。一年多前,毓秀順利獲得碩士學位,一次聚餐,她且諄諄勸我,「鈞堯大哥,趕快畢業要緊。」我說事情多,沒辦法,毓秀反駁,「你做事要專心,外務太多,當然要拖延了。」我比毓秀更早考上研究所,畢業一事卻是落後了。毓秀甚至勸陳延宗,若沒事,就去讀書,多個學位肯定不是壞事。我心想,乖乖,這已不是當年的小女生啊。
毓秀獨當一面的實力,在她碩士畢業前就已展現出來了。當時,扁政府執政,本土風氣壓迫得離島人無路可退、無家可歸,我在這樣的氛圍下跟文化局提出撰寫「金門歷史小說故事」構想,後幸得李錫隆局長認同,合作多年,承辦人正是毓秀。
毓秀時常來電洽詢相關的行政流程,以及撰稿進度,並且反映該系列出版後,讀者的看法。如今,金門歷史小說已成為我寫作至今最重要的著作,李錫隆、李毓秀等於是共同的作者了。幼獅公司曾與文化局合作徵文與出版,已於去年辦理退休的孫小英總編輯,不止一次誇讚毓秀豪爽大方,真是戰地兒女啊。
很難想像毓秀在煩冗的文化局業務之餘,還能處理《金門季刊》編務?行政跟編務的共同特色是細節煩不勝煩,但若耐不了煩,就無法成事、成書。《金門季刊》的專題多,製作難度也相對提高。《金門季刊》這幾年製作不少有趣的、深度的專題,如報導世界金門日、二○○六坑道藝術節、金門學學術研討會、金門跨年晚會、運動會、書法展、兒童生態繪本等,可說是應有盡有。九十七年十二月並製作三十週年專輯,一次收覽藝術、出版、兩岸、社區營造、文化義工、離島運動會、文化產業等,可謂包羅萬象。
值此週年之際,要向《金門季刊》的執行編輯李毓秀、以及楊加順先生、許乃蠡先生、李錫隆局長致上問候,另則希望,季刊可以在其出版頻率較低的優勢上,維持現有方向,增加深度跟廣度。建議《金門季刊》或可結合金門學的研究,成為刊登論述文章為主的雜誌。論什麼呢?論金門的未來、論金門的產業、論金門的文化跟文學。論述文類或許較不討好,卻可發揮文化深植的作用,進一步成為金門碩博士生的發表園地,以跟《金門日報》、《金門文藝》作出區隔。
以道賀文而言,我這個建議是僭越了,卻因心裡有著一份期許,竟禁不住想像起來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