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海不再籠罩戰雲
小時候,最喜歡看戰爭電影。
那時候,民國五○年代,晚間幾乎沒什麼娛樂消遣,每當村外的軍營放映電影,村人莫不奔走相告,扶老攜幼帶著板凳前往觀賞。小孩子對於愛情文藝片都覺得乏味,如果播放的是戰爭片,則興高采烈,雀躍不已。
能夠觀賞勞軍電影,一般都是在雙號晚上。次日,單號晚上,對岸的炮宣彈時常不預期地濫射過來,現實生活中,震人心魄的戰爭連續劇一直上演。儘管經常造成傷亡,讓人對於單日多了幾分忌憚,但在我們單純的腦袋瓜裡,經常想的還是過了今晚,等明天,或者不久後的某個雙號晚上,又有勞軍電影,最好是令人期待的戰爭片可看,而對影片所探討的戰爭殘酷、荒謬本質,從來不懂、也不會去思考。同樣地,對於兩岸為何要你來我往地炸射攻擊,造成流血傷亡,只當那是生活中的必然,彷彿日子本來就是這樣過的。
古今中外,戰爭與人類生活一直如影隨形,糾葛不斷。戰爭破壞、衝擊既有文明,也催生新的文明;戰爭摧毀經濟成果,也刺激經濟成長;戰爭消滅弱小國家,也締造偉大帝國。一將功成萬骨枯,帝王霸業成就之日,常是生靈塗炭之時。
軍事學家蔣百里曾指出,中國有歷史文字記載約4400多年間,真正和平的時間不超過400年,十分之九以上時間都是處於戰亂。外國歷史學家也做過統計,人類有文字記載的6000年歷史中,前面的3500年曾發生2500多次大小戰爭,其後的兩千多年則爆發兩萬多場戰爭,可以說歷來一直是戰火不斷。
冷戰結束後,世人原以為大規模戰爭應可遠離,可是從近廿年來的世局演變觀察,情況並非如此。無論是巴爾幹半島前南斯拉夫內戰,或是近年美國發動的阿富汗、伊拉克反恐戰爭,戰況的慘烈與投入的資源均令人震驚。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處統計指出,從2001年10月以來,美軍在阿富汗、伊拉克的戰爭經費,預估到今年底將超過1兆美元,也就是33兆台幣。2003年3月20日,美軍出兵伊拉克,勢如破竹,短短三週即攻克巴格達,當時陣亡不滿百。但迄至今年6月,美軍在伊拉克戰場死亡人數累計已超過4300人,平均每天有兩人因陣亡、遭自殺炸彈攻擊或因意外事件喪生。這個數字,代表著四千多個家庭破碎。輕率發動伊拉克戰爭,成了布希執政八年的最大污點。這場伊拉克戰爭給美國的教訓是:贏得戰爭並不代表能贏得和平,戰爭勝利也是麻煩的開始。這個教訓,對於中共在思考解決台灣問題時,也將是前車之鑒。
兩岸在過去的60年間,前30年戰火不斷,最近的30年,隨著中共改革開放,以及對台政策的調整,進入交流往來的階段,其間雖然幾度風雲險惡,幸能化險為夷。中共當局也在與台灣的互動中,體認到台灣多元、民主社會的特質,並瞭解到處理台灣問題的複雜性。事實證明,當中共願以更寬大的氣度與台灣打交道,就越能營造和平,並有助於兩岸互利發展;如果中共以鐵拳相向,只會讓此岸人民更加厭惡,並將台灣推得更遠。
當和平成為生活常態,台海不再籠罩戰雲,人民也不再驚恐對岸的炮聲,金廈水域,和風吹拂,兩岸舟楫往來,商旅穿梭,這是多麼美好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