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記憶地景﹕新加坡的金門線索
在高度現代化的新加坡城市,除了殖民時期公共建築、克拉碼頭與牛車水(唐人街)店屋、直落亞逸街一帶的廟宇及會館等少數地方外,已不容易見到開埠之初至二次大戰之前的歷史風貌。新加坡河沿岸、昔日金門人舢舨駁船業的估俚間(苦力間)的消失,就是其中一例。近幾年,我和金門會館的一些朋友,致力於尋找新加坡城市中的金門線索。
首先是「金門路」(Quemoy Rd.)的發現。在新加坡中部、Upper Paya Lebar Rd.的Tai Keng 購物中心附近,有一條約300公尺左右的路,名為金門路。兩側俱是二至三層樓別墅的高級住宅區,臨大馬路旁尚有1960年代初所建的集合住宅「金門園」。這一區的地產發展是由祖籍碧山、在星經營「和通」九八行(貿易行)的僑商陳清吉(1887-1966)所促成。陳清吉在1920-30年代參與金門會館的諸多會務,也曾認購金星輪的股票,並於1931年返鄉興建一幢二樓半、佔地宏大的大洋樓。金門園的地產是他晚年經商生涯的另一高峰,也為新加坡留下了以金門為名的路名。
在惹蘭勿剎(Jalan Besar)附近還有一條「三龍路」(Sam Leong Rd.),用以紀念金門裔商人王三龍(1857-1917)。他在新加坡出生(目前我們仍然不清楚王三龍父親來自金門何處,但有證據顯示他應該是土生華人峇峇),21歲開始經營小型的九八行,後從事地產生意,今天三龍路上還有一棟「三龍宅邸」(Sam Leong Mansion)為名的大廈。累積財富後,在馬來亞彭亨州、丁加奴州取得木材開採專利權。1898年,以王三龍公司之名,與聖誕島磷礦有限公司簽訂合同,負責供應雜貨給該公司。另在峇淡島開設磚瓦廠,且擁有當時新加坡許多鋸木廠的股份,也有不少的樹膠園。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對海峽華人的效忠運動極為熱心,捐輸甚多。他的兩位兒子---王文達(1888-1941)與王平福(1889-1968)亦為赫赫有名的人物。1923年兩兄弟創辦「新世界」遊藝場,與「繁華世界」(又稱快樂世界)、「大世界」合稱新加坡三大世界,是1970年代以前市民娛樂休閒的主要去處。新世界後來轉手給香港邵氏公司,畫下句點。今天仍保存有一座新世界當時的大門,憑弔著當年的繁華。
王文達、王平福兄弟兩位皆畢業於萊佛士學院,跟隨父親學習經商。其中,王文達曾受封太平局紳,亦為英國皇家藝術、營造與商業促進學會會員;1914年任中華商務總會第九屆董事,地位崇高。日軍南侵之際,王文達因協助英政府建築防務工事,在附近島嶼,遭遇意外喪生。其長子長輝(1909-1999),在保衛新加坡之戰,任陸軍上尉,功績卓著。1945年光復後,英政府追念王文達的犧牲,在老巴剎(Lau Pa Sat)附近,以「文達街」(Boon Tat St.)命名紀念之。
此外,王三龍、文達、平福父子夫婦位於俗稱「咖啡山」(Bukit Brown)山頂的墓園,是目前已知新加坡規模最大的華人墓園。這座大墓群始建於1917年王三龍辭世,正中間最高處為王三龍、楊賢娘夫婦墓,虎邊則為王文達、魏順娘夫婦墓,龍邊則是王平福、林育環夫婦墓。除王平福夫婦墓為西式墓碑外,俱為華人典型的墓坵、墓手及墓碑形式,各式石雕、聯對極為精緻,地磚鋪著馬約利卡磁磚(majolica tiles)---一種金門近代民居壁堵上也常見的彩釉磁磚,前面還立有俗稱「孟加里」(Bangkali)的錫克族持槍衛兵守護著,氣勢宏偉,足以反映王家當年的財富與品味。
此外,金門會館(前身為浯江孚濟廟)肇建之初的八大董事之一、木材及船務老闆、早期義順區黃梨園主陳泰(1839-1898),亦是當年舉足輕重的富商與華界領袖。位於克拉碼頭一帶的街廓命名以「陳泰坊」(Tan Tye Place),即是彰顯他的貢獻。
在新加坡城市的蛛絲馬跡中,我們讀到了一種關於金門人歷史的記憶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