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春又來
年假偶觀「春去春又來」影片,頗具時令心得,且記為念。本片是韓國2004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導演金基德以四季的變化,闡述「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的禪意;手法寫意而留白。希望藉由春、夏、秋、冬、春等意象,來寓意片中小和尚的成長,及與老和尚互動中所指涉的那層「塵世相逢誰是誰」的禪意。而曾在法國主修繪畫的金基德,更充分揮灑這方面的能力,取景座落在湖泊中的古剎,風景優美,就如同一幅幅只許佳人獨自觀的畫。不只是交代故事,更多的是寄微的偈思「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萬古長空」象徵造化的悠然靜寂;「一朝風月」彰顯宇宙的氣韻生動,兩者互參,造就一種「自從一見桃花後,直到如今更不疑」的西來意:從前夢裡看花,今日終能橋流水不流,以永恒的寂滅來看桃花。誠所謂本心如月,皆是如來,不正是「春去春又來」的拈花意?易言之,全片是圍繞著人生的「喜悅」而展延的。不管紅塵如此艱辛;人間多少業力,只要當即放下,就是生機盎然的春天「喜悅」。但這種禪意何嘗不是源於我國儒、道的哲思?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韓國,對論語之了解,絕不下於以正統自居的我們。因此,片中不少喜悅的思想即源自於《論語》。從「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喜悅,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在在顯示了儒家喜悅的源頭。
與儒家同始末的道家,其視野、其格局,甚至比儒家來得遼闊。由於道家給人的印象多是神祕主義者,因此很難介紹其微妙的見地。但或許莊子下面這一句話,最足表達道家境界的精蘊:「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個基本的卓見,是道家樂趣的源頭。「春去春又來」中,老和尚與小和尚之對話、沉思,其實就是嘗試呈現這種思想,令人尋味。
意以為:處此後文藝復興的全球化世代,在知性上,應深切體認到,科學不應與與宗教對立,而應是一種和協的關係,也只有秉持這種肅然的心情,才能避免披著宗教外衣的「迷信」入侵我們的心靈。但如何判斷正信與迷信呢?「依法不依人」!使我們在歷經滄桑後,能以人間的智慧判明正信,完成生命的光采!
但生命光采的完成,更需要感性的美。因此如何啟動詩人的美感,看待天人之美,才是究竟生命意義的至道。如此則看似沒有生機的流星歲月,才能生機無限。也因此,隨著不同的節令而有不同的絕妙寫照,更隨著心情的飛舞而譜出殊異的樂章: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人有悲歡離合,把人的七情六慾溶入其中,自然就化育出滿園芳菲的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