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應以同理心看待金門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2月3日至金門謝票,蔡英文表示:「民進黨是年輕的政黨,是一個有生命力的政黨,它會不斷自我改造,希望在金門能夠看到民進黨的身影,民進黨在金門能夠擴大、成長,讓更多金門鄉親感受到民進黨的誠意。」
蔡的善意符合其一貫風格,但對如何擴大民進黨在金門的影響力卻未著墨,此刻民進黨內正積極進行敗選檢討,筆者雖非黨員,但長期支持政黨政治可以在金門成型發展,或許就從金門人的角度提出以下觀察。
竊以為,民進黨之所以難以在金馬插旗,缺乏與離島居民的同理心與一體感實為關鍵,就以金烈大橋之興建為例,據媒體報導,由於海上造橋機具昂貴,大橋主體工程招標已流標三次,行政院日前專案核准大陸機具及技術人員以「連人帶船」方式參與興建計畫,詎料,卻引來民進黨立委蔡煌瑯質疑,表示「金門是國防重地,此案有國安疑慮,況且常住人口才五千人的烈嶼,耗費70多億興建大橋,相對經濟效益不足,就怕中國在幻想興建台灣海峽海底隧道的思維下,藉此機會順便興建金廈大橋,把廈門與金門透過小金門連成一線,這才是馬政府的司馬昭之心」云云。
質言之,蔡煌瑯前揭談話可謂是民進黨金門政策的體現,充分反映以下思維:
其一,大台灣主義心態作祟:民進黨表面上宣稱台澎金馬是命運共同體,實則,對民進黨而言,金馬等離島無論地緣或行政區劃都不屬台灣本島,兼以人口又少、民進黨支持度長期低迷,在大台灣主義心態作祟下,金馬向來只能是台灣的邊陲,不僅相關建設發展必須以經濟效益為考量,部分黨政人士,更不時對金馬居民顯露出非我族類的鄙夷。
其二,金門只能是台灣的斥候:民進黨反對金門自大陸引水,又對金烈大橋感到疑慮,背後都有一個最為廉價的藉口,金門過去是戰地,未來也只能是戰地,既然是戰地,金門就必須肩負起擔任台灣斥候的任務,準此,金門的建設與發展均應配合國安慎重考量。此說最大的問題在於,完全以上世紀五0年代冷戰思維看待現階段兩岸問題與金廈關係,既漠視金廈發展之落差,又提不出其他替代方案提升離島建設。
事實上,視金門為邊陲與斥候並非民進黨專利,國民黨基本上也持同樣看法,然而,國民黨再不濟總還會說說感謝金門人對台灣經濟發展貢獻的場面話,平心而論,民進黨之所以無法在金門立足,與其說是因為金門人認同國民黨,不如說是民進黨迄今無法提出讓金門人認同的金門政策。
看來,民進黨要擴大在金門的支持度,必須從以同理心面對金門做起,也只有建立台金一體的認同感,才有可能提出前瞻可行的金門政策,從而有朝一日真正贏得金門人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