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筆記》札記
《山居筆記》作者余秋雨,為傑出散文作家,也是白先勇推崇的大陸學人;不過近年來也頗受人紅是非多之苦。之前他曾寫「文化苦旅」:一本透過中國大陸的山水古蹟,探討中國文人艱辛跋涉的腳印,有關中國美學的書。而本書則是繼《文化苦旅》之後,再展風華,一本有關歷史、地理、文化、美學的鉅作。以直接感悟的方式,探訪中華文明,尋找漢家歲月的遺跡和現場,再把驚訝和感動告訴讀者。
基本上,再讀《山中筆記》後,更可以看出:作者仍寄望於知識份子,即傳統所謂讀書人來承擔歷史重任;其實深受儒家影響的知識分子,向來就有「面折廷爭」的使命感。這應是解嚴前,不畏警總偵騎密布,隨時準備做階下囚的那些自由主義學者敢於衝撞體制、宣揚憲政主義、捍衛民主自由的驅動力。
然而,多年來,卻有不少自許為知識份子者,每以「溫文儒雅」的包裝,粉飾其怯懦、顢頇、勢利,獨善其身的本性;甚至脅肩諂笑以「基本盤」自居討好當政者,以致對許多言人人殊的時事,不敢挺身而出,更不願自尋煩惱與伶牙利齒的名嘴、文丑糾纏不休,以致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令整個社會只聞一片喧囂,最後只能靠民粹引導社會。平心而論,這樣的局面,不正是知識份子忘卻先天下之憂、自閉於象牙塔的「鄉愿」所造成?
回到主題,歷來以「山居」為名的著作不少。而「山居」一辭,就蘊涵著清高、遁世等意象。讓人想起許由、陶淵明以及諸多佛門高僧的佳話,更讓人想起裊裊寒風迴盪山谷,空曠寂寥中,微微聞到自然原始的曠古文人畫境,尤其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詩意。當然更令人激起「滄浪之水清,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可以濯吾足」的境界。但卻忘了這只是儒家對讀書人內心修為的自持;儒家最著力的卻是「面折廷爭,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風骨!
孟子曾就此定義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入世風骨。因此除了必須具有漢初公羊家所謂「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的大勇外,最重要的是,知識份子所堅持的「道」,是出之於對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悲憫胸懷,因此必要時甚至不惜血濺五步,在廟堂上直言諫諍,這就是「面折廷爭」之真意!因此自由派學者,台大的殷海光老師曾說:「知識分子的心靈必須具有獨立的精神;更必須是社會的批評者!」這更是旅美漢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所說的「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熱忱!
文末且以胡適的名言,略為修改以結:「被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牽著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但被民粹、名流牽著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漢!」因為真正的知識份子必須具有「正確而獨立的思考能力」!而這能力來自於廣泛深讀中、外經典,及內心深處那股浩然的清高、簡約且自負的修持,且讓我們乘著禪風的雲采,由外而化入,以窺其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