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國際冷戰與兩岸熱戰﹕八二三砲戰前後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803

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震驚中外。從目前美國國家檔案館的解密資料中,讓我把時空拉回從前,從國際觀點重新檢視之。
首先,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在砲戰前夕,美國軍方及國軍對局勢的評估為何?二份在8月20日(八二三砲戰的前三天)自駐臺美國陸軍部發給美國國務院的機密文件,透漏了美軍及國軍都未能掌握到中共的決策,也過於低估了直接攻擊的可能性。
1.第一份文件為中共軍事行動之評估
目前中共政治考慮多於軍事行動。儘管中共試圖在臺灣海峽製造壓力與緊張狀態,但在考慮美國干涉的風險下應該不會採取任何行動。最可能發生的是藉由空軍及在不會直接攻擊的情況下以砲彈持續騷擾外島。另一種可能性是封鎖到外島的船隻及其他的運輸、補給活動。這些行動若無空軍及海軍的調遣是不可能達成的。照目前的情勢來看,這些「衛星」島嶼("satellite" islands),包括大膽、二膽、烏坵、白犬(現東西莒)、東引等,應該不會被攻擊。
2.第二份文件是美國對於國軍的備戰狀況說明
國軍備戰從8月5日起的「高度警戒」(emergency alert)狀況,改於8月20日起恢復到「一般警戒」(normal alert)。陸軍總司令部發言人稱上述資料不會被公開;且相較先前幾天的緊繃,現在略為鬆弛的理由是為了保存戰力以便應付未來緊急的事件。相信除了陸軍總部及其下屬單位降低警戒之外,外島應不至於如此。
此外,8月27日美國陸軍部向國務院發了一份電報,陳述8月23日至25日之間的戰情。主要內容如下:
1.外島自8月23日18:30起遭受密集的砲擊,在金門島持續到21點10分,二膽及大膽則到凌晨2時。美國觀察到有4萬發砲彈落下,其中落在金門防衛司令部營區範圍內者達3,500發。二膽、大膽、小金門、金門是主要的目標。據報主要的損失是通訊。國軍有92位陣亡、301位受傷或失蹤,包括受到輕傷的國防部長俞大維、兩位陣亡及兩位受傷的將軍(註:受傷者為劉明奎參謀長,副司令官章傑將軍當場陣亡,趙家驤將軍翌日傷重不治,副司令官吉星文將軍後送臺灣治療亦宣告不治。)尚無報告提到大金門及小金門各一門的75釐米、155釐米的大砲受損。到了8月24日18點15分砲戰重新開始,落彈量不會少於前一天傍晚。19點35分,金門落彈稍緩,隨即有十架米格機出現於島上天空。19點45分,這些飛機於島西北丟下十顆炸彈。旋即,密集砲擊再次開始,直到20點08分才暫停。共軍蛙人於20點51分離開小金門。
在補給之後的撤離行動,一艘國軍中海號戰車登陸艦(LST)被共軍PT魚雷艇擊沉。
更進一步的行動發生於21點55分的金門島南方的東碇。據報,東碇受到30艘中的5艘機動艦艇砲轟,另還有6艘登陸艇伺機而動。國軍海軍艦隊已攔截且加以回擊。
2.美國陸軍部評論
國民政府的領導人隨著共產黨攻擊外島的增溫,愈加焦慮地希望確定美國能防衛外島。他們沒有把握若沒有美國的協助能否自我防衛。國民政府給美國施壓,使得美國的角色成為支撐國府的底盤基座。在砲戰期間,參謀總長王叔銘將軍向美國海軍上將Smoot說:「我相信這將是戰爭的開始。」但國民政府自己如何對抗(中共)的手段並未被提起,相反地要求美國同意在中共攻擊時提供協助。
換言之,國府施壓美國、爭取美國支持,是當時八二三砲戰一開始最重要的戰略。這些國際因素,實不能忽略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