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腦科學與科學學習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啟騰。
點閱率:693

日前參加教育部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100學年度「北二區分區研討會暨分區策略聯盟」,其中課程有兩小時由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佘曉清講授,談到「科學?數學?腦科學」可以改變科學教學與學習,主講內容是如何讓人們利用腦的結構、功能與運作原理在21世紀科學快速進步之同時,建立完整的科學概念,提升在科學問題解決上的能力,並逐步揭開了人類心智的奧秘,這也是當前教育改革之最大關鍵。
本縣自四月八日至五月九日也有一系列的腦科學教育展及健康講座;腦科學教育展是以「腦的美麗境界」巡迴全台及金門展覽,建構台灣第一座腦科學博物館之雛形。展覽內容包含基本的腦結構與功能介紹、精神疾病的腦功能基礎以及有關腦力維持與保養頭腦的方法。展覽期間,也同步安排多場精神健康講座,帶給金門鄉親一場心與腦的饗宴!該項展覽是由精神健康基金會邀集腦科學與精神醫學專家共同設計,以腦科學為基礎,將精神健康知識推廣給民眾,期使民眾能善用自己的大腦,從生活中促進精神健康,營造生命中的幸福感。
以上兩項活動,雖然各有不同的方向與目的,但對腦而言,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則是談如何利用腦的結構,運用及活化開發腦智慧,增進學習效能等生活實用知識,結合現代數位學習的需求,以改善教學,提升國際競爭力;一則是談如何調控大腦中情感、行為、認知功能及情緒,增進學習效能,面對常見的精神疾患與困擾,提出保養頭腦,促進精神健康的具體作法,讓大家瞭解頭腦對於健康人生的重要,也一同發掘腦科學的奧秘,邁向精神健康的境地,激發腦的潛能,並善用自己的大腦,從生活中促進精神健康,營造生命中的幸福感。
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佘曉清談到數位學習是未來科學思維、科學語言與科學學習重要工具,未來2015年的學生學習科學成就國際標準評量PISA測驗均以數位線上為主。我個人認為國內目前仍以紙本考試為主的教學方式,學生未來在數位線上的學習成就將遠遠落後世界先進國家,甚至落後東南亞各發展中國家。如果十二年國教的免試升學政策再次被升學考試思維所綁架,則期望藉由此次教育改革而提升國民科學素養的目標將更難達成。尤其面臨多元化社會的來臨,數位學習與腦科學更為重要,因為如果未來的國民沒有這類型科學素養,任何一件事無法利用科學思維導入科學語言及科學學習,我們將會是一個缺少理性的社會,民主若變成了民粹政治,這個社會就無法進步。我們知道,由於科學思維與語言是沿著不同路線發展,彼此之間是獨立的,唯有透過不斷的科學學習及訓練運用,才能達到個體發展的需求,並藉由不斷的科學學習過程,二者才會謀合起來。透過科學學習歷程轉化為科學概念,當科學概念的階層性越高,所形成的心智結構就越堅固,其核心概念達到固化,就不容易改變。因此,如果大家都能將長期升學考試的競爭型概念轉化為免試升學的核心概念時,我們十二年國教的教育政策必定會走向成功之路。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