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烏坵關懷之旅側記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向鑫。
點閱率:671

起個大早﹐趕在七點之前趕抵料羅碼頭﹐只為要隨著縣府赴烏坵進行關懷之旅。船出碼頭不久﹐北碇燈塔就在眼前。明明就在金門的東邊﹐為何稱做北碇呢﹖原來古代的人以海面為北﹑中國大陸陸地為南﹐所以方位整整偏差了90度﹐也難怪東碇島會在金門的南邊了。
十二點左右到了烏坵﹐但由於碼頭設施嚴重不足﹑潮汐未能配合﹐只能以唯一一艘的「烏坵1號」交通船及兩台LCM海軍「開口笑」登陸艇﹐在數十位陸戰隊國軍弟兄協助之下接駁上岸﹐一百多人折騰了近一個小時﹐讓大家些許體驗一下「離島中的離島」生活之苦。
烏坵分大﹑小坵兩個島﹐全區屬於國軍的要塞保壘﹐民眾擁有房屋卻沒有土地權狀﹐房屋大多牆面斑駁﹑鋼筋裸露﹐還有不少已呈倒塌﹐由於建築材料與工人的缺乏﹐不易整修﹐所以才需要縣政府撥款以緊急避難的組合屋方式提供民眾一遮風避雨的棲身之所。
烏坵沒有學校﹐所以年輕一輩都散居台灣各地就業﹑求學﹐目前島上常住人口只有五﹑六十人﹐約為三百多位駐守島上海軍陸戰隊人數的五分之一﹐住民的生活很多地方都要仰賴國軍弟兄﹐大家不難想像「軍民一家」﹑共同生活的情境。
烏坵都是岩盤﹐沒有肥沃的土地﹐住民自然無法自給自足。食物﹑水﹑油﹑電等生活比需品都要靠每十天一班的軍鑑﹑金門快輪及高雄貨輪運補。為了要讓遠從72浬而來的金門鄉親吃上一噸﹐島上軍民幾乎全員出動﹐而各位團員在珍惜食物來之不不易的同時也不敢多吃﹐深怕因此造成島上軍民的困擾。
烏坵除了選舉投票日﹐就屬中秋過後至農曆年前人數最多﹐因為此時正是唯一特產─紫菜的生長期﹐漁民先以石灰清洗岩盤﹐二﹑三個月後在十度以下的低溫﹑頂著十級風浪採收紫菜。春節期間則遠赴台灣本省或金門與家人團聚過年。
在回程時﹐代表會主席蔡福春向筆者透露﹐烏坵人並非沒有接收台電核廢料﹑集體遷村的可能﹐但由於數百鄉親散居各地﹐很難聚集起形成共識更甭論公投表決﹐更何況大家對烏坵這塊土地還有難以割捨的情感﹐所以未來就像回程的海面一樣暗黑霧濛﹐讓人看不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