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初論英雄崇拜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振念。
點閱率:1,607
字型大小:

英雄與英雄崇拜是人類心理上一種原型(archetype),人類文明一直存在著英雄崇拜的情感。心理學家容格曾說:「英雄人物是一種典型形象,一種原型,從遠古以來就已存在。」英雄與英雄崇拜既是種原型,那麼它就是人類由遺傳而來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因為根據容格的說法,原型是人類腦中的一種遺傳趨向,而這種遺傳趨向是集體無意識的本能。集體無意識或原型以母題相同或相似為特徵,普遍存在任何地方而不受時代、環境、或種族的局限。
英雄崇拜既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原型,那麼它就應該超越文化、種族、時代、國界等各種限制,存在於人類的本能之中,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事實上也是如此,只是在中國和西方甚至其他各民族的文學史上,我們對這種心理原型一直處於蒙昧的狀態,未能在意識層面上清楚地表現或敘明,一直到近世以來,尤其是容格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和原型理論發展之後,並被應用到文化人類學和神話的研究上,英雄與英雄崇拜的原型心理才被學界所認識。
在西方,雖然希臘、羅馬神話大都為英雄人物事蹟的傳說,但在神話學研究興起之前,人們其實並不明白神話與傳說的現實意義及其與人類心理的密切關係,西方史詩諸如荷馬的《奧迪賽》和《伊利亞德》,甚至英國中世紀(西元8世紀)的長詩《布爾武夫》說的都是英雄人物的史事,但這些英雄或遇見海神、女妖,或遇見惡龍而殺之(如布爾武夫之屠龍),其中傳說成份很大,因此一般人以神話視之而已。在中國亦然,司馬遷《史記》中記載了三皇五帝,如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等開國帝王或文明英雄,但其事大抵幽渺難明,所以司馬遷感慨五帝之德業,儒者不傳,百家雖有提及,然「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而中國詩人記錄開國英雄或民族英雄的事蹟,較早者要數《詩經》,其中詩篇如〈文王〉之述周文王德業,〈綿〉之追溯古公亶父遷歧事蹟,〈生民〉之美后稷稼穡之功,〈公劉〉敘說后稷裔孫公劉經營豳之辛勤。可見西方與中國自古以來,詩人歌詠英雄事蹟,表現英雄崇拜的詩篇其實並不少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