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立的理由
凡非我己私、己利都成了這個社會歧視的對象……;令人不禁開始懷念起過去台灣人獨有的熱情、友善及人情味。
報載,本年度高普考報名人數七年來首降,較去年少了三萬人,也中斷高普考報名人數連續六年增加、連四年創新高的紀錄。考選部部長董保城坦承,退撫改革未定案,加上景氣回升,確實造成考生對考公職持觀望態度。
對於這樣的報導,非利害關係人多數人是一笑置之;景氣是否回溫,猶未可知,但退撫改革因而造成的社會階級對立,及對政府信心的下降,已勢難避免。
很少人會特別強調公教人員就應該要有高人一等的待遇及福利,雖然因為僧多粥少,這樣的差異勢必存在,卻不能視為社會現象的特例;猶如一位高階公務人員,其待遇、福利尚不能與台積電之類的電子新貴等同看待一般。當然,還可以將其與效益掛勾;沒績效沒獎金,何以台電之流虧損連連,猶能享受不一樣的考獎待遇?在此,我不想去爭辯國家政策導向的侷限性與必然結果,只問階級對立有否必要的理由。
近期,迷上了大陸的官場小說。小說寫得精彩、真實與否還在其次,其展露的社會現象及利益拚搏方是驚心動魄。按說中國應是對階級對立最為熱衷的國家,不論其以此立國,或立基於社會主義下的資本運作,姑不論是否利國富民,其最終的目的都在以經濟手段爭創GDP、獲取政績。這樣的情境下,階級鬥爭有其必要及必然性,因為過程是為了瓦解既得利益,結局是為了社會有更大的進步空間。反觀台灣,不論是退撫改革或反核議題,卻處處充滿了迷失與迷思,真實的目的,反不若大陸官場赤裸裸的利益需求來得更加合理,更富必要性。
就結局論,人人都應該會認同退撫要改革,台灣應該建立非核家園,誰也不願意我們的孩子、後代子孫會因政府的財務破產而三餐不繼;因為核安問題,而處於生命、財產不得保障的惶惶恐懼,但在這般聖潔的目標下,完備的過程絕不可免,既不能精簡為一句口號,更不能進化為階級對立與仇恨。然而,保護家園安全、確保退休生活無憂,卻可以簡化為保障己私、己利;試問,插手其中的,除了社會公益及道貌岸然的理由外,如摻雜了政治意圖或選票利益,試問,如吾等利害關係人,又何能心平氣和的接受?
1月13日民進黨因景氣差發動人民火大上街頭,1月19日勞工團體更為勞退繳多領少到凱達格蘭大道丟番茄雞蛋,2月2日國營事業團體也將發動萬人走上街頭為績效獎金遭刪除討公道,景氣錢事挑起社會的階級對立,而就在彼此為一己之利相爭之際,專門收容愛滋感染者的關愛之家亦被迫3天內搬遷,對立、歧視的氛圍瀰漫著台灣社會,亦逐步撕裂人民之間的情感,這是何等悲哀。《明報周刊》2013/1/24
公平不等同正義,民粹不代表民意。當私利頂著道德的帽子恣意嘶吼時,人性、公益就像衛生紙,用過即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