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瞬間的永恆──在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現場

發布日期:
作者: 楊樹清。
點閱率:679
字型大小:

 「攝影讓我的人生有意義與價值。透過攝影,我看到歷史發生的瞬間,這個世界因為種族、宗教、貧富不均而分裂,而這更凸顯出新聞工作的重要。」
──卡洛琳‧柯爾(Carolyn Cole,2004普立茲新聞攝影獎得主)
 《瞬間的永恆:普立茲新聞攝影獎七十年大展》,二○一三年元月中在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開展,為期三個月的展期,我先後兩次入園觀展。元月十七日開幕酒會那晚,幸運地遇見策展人西瑪‧魯賓(Cyma Rabin)還有以《蒙羅維亞圍城》獲得二○○四年普立茲特寫攝影獎的卡洛琳‧柯爾,她們為我在印有得獎作品的報紙版面簽名。我望著柯爾和她的作品,叛軍正進逼首都,賴比瑞亞危機升溫之際,二○○三年七月十一日,在蒙羅維亞難民營內,她發現了蒂妮強森,女孩住在那裡已超過一年時間,隨著叛軍逼近,不久之後,女孩又得逃難,柯爾按下快門,拍出圍城女孩的特寫,「我不僅被光線的美麗,同時也被她眼中的恐懼所震懾。柯爾為這張得獎照片作注解。
展出的一百五十一幀得獎作品中,《蒙羅維亞圍城》不屬突發新聞場照片,但用美麗的光影,震懾的眼神,抓住瞬間力量展現了戰爭之眼。
瞬間的永恆,普立茲新聞攝影得獎的第一件作品是一九四二年的《罷工糾察線》,底特律福特汽車工廠罷工現場,守候多時的《底特律新聞報》攝影記者米爾頓‧布魯克斯終於拍下拳頭和棍棒齊飛的「動亂將至」瞬間,「我迅速拍下這張照片,把相機藏在外套下方,躲進人群中。應該會有許多人想要毀了那張照片。」拳頭和棍棒的罷工衝突事件是一種戰爭,轟炸機和魚雷襲擊下的太平洋戰爭,美聯社記者法蘭克‧諾埃爾搭乘的貨輪遭日軍魚雷擊中而漂流在印度洋所拍攝、描述幾名疲憊、絕望的印度水手向他們乞討飲水的《水》,得到一九四三年普立茲攝影獎;另一位美聯社記者法蘭克‧斐藍,採訪美國陸戰隊進佔南太平洋─遍佈日軍武器的珊瑚礁島的戰況,一九四四年名為《塔拉瓦島》的得獎作品,照片「呈現瓦礫堆與焦黑屍體的古怪結合一場殘酷戰爭中的野蠻屠殺」。
戰爭現場,上個世紀四○年代到這個世紀初,普立茲新聞攝影獎七十年,不曾缺席的畫面與故事:一九四五《美國國旗升起於折缽山》,一九五一《韓戰》,一九六○《卡斯楚行刑隊槍決》,一九六三《神父之助》,一九六五《越南之罪與罰》,一九六六《越南之奔逃求生》,一九六九《處決越共》,一九七二《達卡的酷刑》,一九七三《越南─戰爭的恐怖》,一九七七《反思的時刻》、一九八三《薩爾瓦多:殺戮戰場》,一九八四《黎巴嫩戰事》,一九八五《戰火蹂躪的安哥拉和薩爾瓦多》,一九九二《俄羅斯政變》,一九九四《摩加迪休的陣亡美軍》,一九九五《海地的危機》、《絕望盧安達》,一九九八《血淚跋涉:非洲之旅》,二○○○《逃離科索沃》,二○○○二《阿富汗的戰爭與和平》,二○○四《蒙羅維亞圍城》、《前往巴格達的途中》,二○○五《戰區》,二○○六《最後敬禮》,二○一二《喀布爾攻擊》、《歡迎回家》。
戰爭,普立茲拍不完的戰爭。即使未及在展場展出、甫揭曉的二○一三年普立茲突發新聞攝影獎得獎作品,也是戰爭!美聯社記者採訪敘利亞內戰,在第二大城阿勒波的達艾席法醫院外面,一名父親抱著兒子的屍體痛哭。
《瞬間的永恆:普立茲新聞攝影獎七十年大展》,也是一場控訴戰爭、向戰地記者致敬的展覽,「照片拍得不夠好,代表你站得不夠近」,我想起開幕酒會那晚,策展人西瑪‧魯賓引著名戰地記者卡帕說過的一句話,卡帕後來在採訪越戰時誤踩地雷而死;我也想起多次進出採訪拍攝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亂、科索沃種族屠殺及以巴危機的卡洛琳‧柯爾的信念,「如果不相信自己的工作可以改變世界,就無法承擔這份工作所帶來的種種壓力」。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