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長安行

發布日期:
作者: 倪振金。
點閱率:875

「長相思,在長安!」多少個春花時;多少個秋月夜,曾伴隨著無數的歷史扉頁,夢縈於這個「長安不見使人愁」的千年古都。而今,仲春時節,終於在兩岸學術交流因緣下,來到這個魂絆多少中華兒女的心靈聖地:中華文化的濫觴地;華夏文明的河洛關中。這個在歷史長河中,曾歷經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的都城,多少燦爛輝煌的歷史,都待我一窺堂奧,一解思愁。
抵咸陽;到長安,首先映入眼簾是雄偉斑剝的古城牆,傲視屹立於此。曾親歷過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鬧劇;曾俯視過三秦子弟出關東的雄姿;曾參與…,尚來不及回神,早見到主事者身著唐裝的迎賓入城儀式,心神彷彿回到衛青、霍去病漢軍凱旋的場景,更讓我想起志節不虧的蘇武,回城時萬民爭觀的畫面。述不完,也道不清的歷史畫面:秦晉殽之戰,秦軍從此出征;項羽破咸陽,楚軍攻破此門;各國使節由此門魚貫而入,尊唐太宗為天可汗;安史之亂,唐明皇倉皇避難,向此門匆匆一瞥的楊貴妃,怎料竟是此生最後一瞥…
「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提到大雁塔,當然就想到家喻戶曉的玄奘法師:這位歷史上最有名的宗教家,翻譯家及旅行家!大雁塔建造之時,玄奘是唐高宗特命的總監,也是第一任住持,長期在此翻譯佛經,圓寂後,玄奘法師的舍利子也供奉在大雁塔裡。走訪了大雁塔後,來到了有「關中塔廟之祖」之稱的法門寺,祂是唐朝的佛教聖地,唐太宗和唐高宗等都曾開啟法門寺地宮,舉行隆重的供奉舍利儀式;當然韓愈有名的「諫迎佛骨表」,更為此寺增加不少漣漪。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於是新承恩澤時。」華清池是唐明皇與楊貴妃沐浴所在,相傳周幽王就曾在此建驪宮,秦始皇時以石築室,名為「驪山湯」,漢武帝時擴建為離宮。唐代又經唐太宗和唐玄宗的兩次大肆擴建,改名「華清池」,最為富麗堂皇,但安史之亂後已遭毀壞。更慨的是,物是人非,歲月如流人安在?唯有青史見真章!
不過此行最大的收穫應是秦始皇兵馬俑;被列入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維妙維肖,嘆為觀止。二千年後,猶能感覺到兵陣之嚴整;殺氣之沸騰,在詠嘆古人智慧、工藝之餘,怎不興起「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氣概迴盪。
我撫摸歷史脈動,一幕幕從我眼波流動,宛如深入其境,從秦、漢、唐以來,我心早在此斯土,泱泱大國;唯我中華。「華夏文化、薪火相傳」確不虛此行,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轉眼五日已屆,「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但霸陵折柳終須別,我依依地結束這充實的五天之旅,心靈深處,似乎波正洶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