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回金門永恆的從前
最近,閱讀哈佛大學宋怡明 (Michael Szonyi)教授的大作《冷戰之島:金門前線》(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 2008),彷彿遇到一位多年未見的老友,敘述一九五零年代金門本人在金門生長的故事,那麼貼近,那麼活生。
最先吸住我眼光的,是書中三十餘張相片吧。張張,啊,張張都勾起我童年與青少年在金門的故事與回憶。如:五零年代金城街景、坦克車駐守村莊、孩童在反共標語下戲耍、民防自衛隊、在宣傳砲炸毀的殘屋下煮飯、防空洞、農民收穫高粱、山外街景昔今對照、「反共抗俄」與「軍民一家」的標語等。張張都成了記憶的經典。
宋教授的大作,是關於金門的學術研究,深具價值與水準。主要應用口述歷史、官方文件、與民間資料,也就是「歷史書寫研究法」(historiography),來研究一九五零年代的金門歷史。此書具有多層意義,例如,冷戰對金門島上居民社會與文化影響之情形,以及從金門看冷戰時期,台中美之三邊關係。宋教授在書中也探討,當年金門特殊的地理政治(geopolitical)地位與情境,對經濟、性別、家庭、公民與宗教等的影響。
《冷戰之島:金門前線》雖屬學術性質,讀來卻生動活潑,趣味盎然,宛如在讀一部金門的小說。此書可讀性極高,除因宋教授英文文筆曉暢外。可能也因為書中充滿了有趣且真實的故事陳述,穿梭在莊嚴的學術論述行間。當然啦,這些故事,都是與筆者生長在一九五零年代的金門鄉親,最真實與熟悉不過的生活點滴了。
全書英文撰述,達三百一十頁,具有學術的架勢,論文的格式與體例,應有盡有,從註釋、引用、書目(少說也有數百則)到索引,有頭有臉。研究方法與論文組織與架構,都相當嚴謹且具信服力。插圖與故事的穿引,使得硬性為主軸的論文,散發出縷縷的柔性氣味,頗能吸引讀眾。
宋教授的大作,除提供金門與金門人,一段永恆的歷史記憶之外,還有幾個重大意義,值得珍視。一是,此書讓我們與世人明確認知,金門在冷戰時期所扮演的重大國際角色,以及這段歷史是屬於全人類所共有的。二是,金門在歷史上之所以光芒四射,此書說出最大的原因與精華。三是,戰亂與國際關係情勢緊張下的金門,人民之生活受到至大的衝擊與考驗,能走過當年的鄉親,除要彼此慶幸,更感人生之不可思議,此點,依我看,應是宋教授大作最精采的部分。
《冷戰之島:金門前線》,如有中文版本,那該多好,相信許多金門鄉親,就能沿此書走一回從前,那可歌可泣的從前,那奇蹟般的從前,那永恆的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