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金籍文人許允之
19世紀後半至20世紀中葉,金門的海外移民眾多,除了我們所瞭解的貿易商號商人、駁運業苦力、木材產業勞工、航運業、銀行家之外,其實還有一批文人與教育家,值得我們探究。原籍後浦南門的許允之(1890-1960),即為重要代表人物。
許允之首度南遊於1910年,投靠素以閩南四部音樂清曲(南管)聞名、受聘於星洲閩僑的伯父許公儒。但翌年春天伯父過世(葬於新加坡仁記山),他開始遊歷荷屬印尼泗水、 川(三寶 )、吧城(雅加達)、井里汶等地,寫下不少與各地友人交往的文字。少年才華洋溢的他,曾於金門唸私塾,古文基礎甚好。20歲時已累積了500餘首詩集,並在日後帶到新加坡,惜因1942年日軍南侵,付之一炬。
1915年允之的母親過世,他結束旅行、回鄉奔喪。1918年任金門縣立學校教席;1920年被推舉為金門俱樂部的主席,這段時間留下大量關於金門的詩作,包括太武山、金門城嘯臥亭、魯王墓等,亦受聘於福州講學。1921年春開辦金水學校。是民國初年金門教育界重要名人。
1918年左右,允之先生於金門結婚,迎娶了著名僑領蔡嘉種之姪女---蔡瑟賢,生有介侯(1919-1990,金門出生)、鉞侯(新加坡出生。日軍南來時,約17-18歲的他被徵召任檢證,一去不回)。1930年,介侯11歲之際,與母親被父親接到新加坡定居。
允之先生於1924年重回新加坡,入華商銀行工作,任秘書之職。1933年三間銀行合併,華商、和豐、華僑銀行合併,名為華僑銀行(OCBC),被留任中文秘書之職。一直做到1960年辭世。在銀行界任職超過36年之久。
1926年允之先生曾代表金門會館回鄉策畫車路及輪船公司,並出席於沙美金山書院舉行的五保大會,討論地方興革事宜。1928年被舉為浯聲勵進社主席。長期任金門會館董事,當年會議記錄多由他親筆寫下,為新加坡金門會館留下珍貴史料。1956年催生新加坡許氏總會(新加坡高陽公會、許家協進社合併)。
允之先生亦為新加坡知名書法家,並善治印,在南洋留有大量題字墨寶,包括1919年金門會館重建孚濟廟碑文、金僑友公會、許氏總會、華僑銀行有限公司、虎豹別墅等,以及馬來西亞巴生浯聲協進社、印尼勿里洞福德祠題額。金門碧山「睿友學校」建築立面上以磁磚拼貼的四字,亦出自他手。
允之先生與當時南渡的文人多有交往,包括郁達夫、徐悲鴻、朱汝珍、林學大(南洋美專學校創辦人)、施香陀、陳宗端、陳文希等均有書信往來,或者相互贈字。其堂兄許維舟亦為當年知名文人、仕紳。
允之先生生活簡樸規律。每日固定九點上班、十一點多搭三輪車返家用餐、休息(自大坡一帶銀行總部返回文達街住所),中餐用粥,數十年未變。二點再返辦公室,五點下班。他極寵愛孫子國振,暱稱「東卡孫」(東卡,馬來語拐杖之意;當時住家在文達街店屋三樓,共48階;允之先生常一手扶著欄杆、一手扶著小孫子肩頭上樓,像是撐著拐杖一般),說明祖孫關係的親密。
我們今天之所以可以認識許允之先生的成就,均歸功於其孫許國振。他用心保存祖父留下的文書,逐一整理,這對於自小就讀英校的國振先生來說,特別不簡單。未來,金門或許可以爭取一部分手稿文件,帶回家鄉於博物館內展示,讓後人了解這位重要南渡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