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漫
心思總有許多沈緩的空檔,偶有的放空或是不成熟的表現,對多數人卻是必要的健康步驟。總是會想到朋友說的,「都說金門好,也不知道好什麼?」或許緩慢的節奏也是種難得的幸福。
初回金門時,金門的慢讓人很無語。做什麼都緩緩的,有種緩水溢漫、疏散漫遊的感覺,感受得到時間的流淌、生命的消失,卻意識不到該做些什麼。慢慢地,似乎也能感受到緩慢中那股深沈而靜謐的滋味。
多年前揪團參訪南靖土樓。名揚四海的世界文化遺址顯然並沒有太多改變居民的生活。三五老人貓在牆角曬太陽,婦女們勞碌著餐食,雞鴨踩著泥濘的土地,稚童們笑聲流淌在空氣裡。偶爾穿堂越巷的遊客激不起他們太多的興趣,門票換來的騷動對他們來說,只是必要承受之輕。
祠堂裡老翁懷裡抱著孫兒,叼著香煙伴著裊裊香火,身前的桌上擺著幾本旅遊書,間歇的向我們訴說先人的豐功偉績。榮耀歸於歷史,人也回到了過去。總有什麼是現在該做的吧?同村支書享受道地的農家菜時,我不禁的問。我始終記得他那嘿嘿無語的表情,彷彿不以為然的告訴我:
「傻瓜,我們該做的,就是不做!」
多年以後,汲汲營營、案牘勞形,深沈而靜謐的島嶼也掀起了開發與保育的論戰。孰重誰輕自然各有擁護者,不管是屁股決定腦袋,還是愛鄉護土義不容辭,總是盼望島嶼的未來會更加美麗,但到底該何去何從,總該早做論斷,既拖不得,更傷不起。民粹勢盛或行政專擅都不是好事,有爭論代表有人關心,代表有討論的價值。形塑理性爭辯的論壇機制與氛圍,恐怕要比任何抗議遊行、規畫建設要來得迫切亟需。
慢有慢的文化,漫有漫的樂趣。經濟發展講求規模性,蕞爾之地規模本身就是如山般的門檻,大量引進住民、產業,建設破壞勢不可免,如何控制衡平,為島嶼找到一條可恃可久的路,在天平的兩端,始終是道難解的課題。就像曾經聽過的這則故事。
偏鄉的海邊一位漁民無憂無慮的支著釣竿、喝著啤酒悠閒的釣魚。路過的企業家不以為然,諄諄告誡漁民應該有更開闊的人生及商業頭腦,諸如:組織船隊捕魚、發展漁獲加工、創造量產規模、集資上市,賺取人生第一桶金,成為千萬富翁等等。漁民問企業家成為千萬富翁之後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變化?企業家心神嚮往的說:
「到時你就能無憂無慮的支著釣竿、喝著啤酒悠閒的釣魚了!」
緩慢一樣可以擁有盈滿的生命價值;漫遊亦能達到富庶心靈的目的。如有一日我們終需回到原點,或許便得先為自己預留一處靜謐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