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奇香餅店

發布日期:
作者: 許維民。
點閱率:3,245

後浦街歷史悠久的老店,日漸稀少,超過百年歷史的「奇香餅店」,在7月24日吹起熄燈號,敦厚樸實的店家楊國慶,這陣子兩頰明顯消瘦起來,他悠悠默默的說:阮還是保留「奇香」店號,移到湖下老家。
在我的感覺,漢餅與麵包似乎存有代溝,涇渭分明的各自擁有不同的消費族群,年輕人喜歡西點麵包的香甜精緻,年長一輩喜歡漢餅的油酥土味,兩者都有長短,一個較現代,一個較傳統。
記憶中,小時候常陪祖母去拜佛,她老人家常買一些漢餅當作供品,拜好後有的當伴手送人,有的就留存在我的五臟廟,所以漢餅一直讓我記憶深刻。記得我唸小學時,後浦街上才開始出現西點麵包店,每次出爐時麵包香味四處飄散,常讓我們小孩子直咽口水,滿心希望吃到一個,一直到長大,那個想吃卻吃不到的懷念還存在。
漢餅與麵包,我是隨興而買,隨興而吃,談不上好惡,但仔細評量,我還是比較喜歡漢餅,因此我對「金協進」餅店的花生餅、鹹餅是欲罷不能,對「奇香」餅店的肉餅、豬腰餅也都是配茶不可或缺的要角,「奇香」因為是鄰居,更藏有一份人情,所以它的搬遷我更有感覺,記得唸高中時,母親開布店搬到與「奇香」隔鄰,我常會去買剛出爐的「豬腰餅」,聞香品嘗,那焦脆香甜的滋味,沒齒難忘。
「奇香」在金門名聲透京城,從前,人們婚喪喜慶所需的糕餅,比如貢品祭品禮品等,「奇香」應有盡有,十全十足,因此它的生意興隆了百餘年,「奇香」前後經過兩個頭家,開基老頭家名叫黃查某,接手的是從夥計升頭家的楊國慶。
楊國慶是湖下人,今年75歲,13歲時到「奇香」學手藝,受教於「名記貢糖」的「名師」,後來因想多賺錢養家活口,就辭職到海上當遠洋漁工,四年後回到陸上結婚,「奇香」的老頭家娘知道,就去跟楊國慶的丈母娘遊說討海危險,再把楊國慶邀聘到店裡工作,從此,楊國慶就在「奇香」生根,民國61年時,老頭家黃查某退休,把店面全盤頂給楊國慶,此後楊國慶夫婦同心協力擎起「奇香」的招牌,繼續風光了42年。
楊國慶憑著氣力與手藝,加上妻子蔡碧輝女士的勤快與熱絡,生意蒸蒸日上,民國六十年代,他們夫妻往往夜裡趕工,一出太陽就騎著一輛光陽50西西,載運高過頭的滿箱糕餅,從這個村莊送到那個村莊,紅火的生意讓他們在台灣買了房子,湖下老家蓋了樓仔厝,也成功養育了三子一女。
楊國慶作糕餅一生,滿足了許多人的口腹,也梳理了社會上許多風俗民情,他精湛的手藝,拿手的糕餅,指頭算不完,我最欣賞他的彩色麵龜,每年七月的普度桌,那些活靈活現的麵龜,總是最叫人注目,隨著楊國慶的退休,恐怕那要成為絕響,而他許多讓人口齒生津的糕餅,恐怕也只有靠追憶來代替了。
時代在進步,潮流在改變,漢餅的口味與包裝,因為堅持傳統而耐人尋味,也因為缺乏吸睛的裝潢,一直擒獲不了年輕族群的心,而一旦落在接班無人的情況,只好陸續吹起熄燈號,「奇香」打烊了,楊國慶頓間消瘦的臉頰,流露出一份難捨又不得不捨,但他沒有退掉「奇香」的營業登記證,似乎仍隱藏著一份「坐看雲起時」的心思。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