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文明社會新觀念
102年11月11日,金門縣政府社會處,假名城電視台,舉辦一場心靈講座,有幸應邀與台藝大張國治教授共同參與,甚感榮耀,但因座講時間有限,不能暢所欲言,或辭不達意,特別藉此專欄再分享一二。名城主播蔡 青小姐問我,退休後還保持如此年輕朝氣,有何撇步?我想是學佛關係,保持清淨心吧?
91年8月,我從金城國中校長提早退休,因為認同佛光山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四大宗旨:「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 ,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而加入國際佛光會金門協會,進入佛光山金蓮淨苑寺學佛,希「學佛所說、學佛所行」,希拜佛求智慧,追求人生慧命;希念佛求往生,尋找心靈安住。人生第二春的退休生活,希能終生為佛教做義工。
由於今日社會功利主義掛帥,一切向「錢」看,導致人性的貪婪,造成人的價值觀偏差,倫理道德衰弱,社會脫序,今日台灣的社會動亂,讓我感到憂心不安,照理說,台灣比金門進步,台灣民眾的生活,比起我們金門人似乎好,但是他們抗爭、示威遊行、丟鞋子、漫罵、心中不平,對什麼都看不順眼,都要批評,這種發洩不滿方式,值得大家深思探討。
佛說:「一切為心造」、「一切法由心想生」,幸福快樂在轉念之間,因此「治心修心」很重要,如果,我們能培養健全的心理,諸如要心存感恩,有感恩的心,感恩社會、國家的關照;要有自尊心,尊嚴是心中的財富,是心中的寶貴,多佈施少索求;要有包容心,能包容就沒怨恨,才能和諧;要有歡喜心,生活才會快樂,身體才能健康。但是「心外無法」,一切完全操控在自己,因此無論社會怎樣變動,我們仍然保持傳統道德價值觀,才不致人云亦云,人趨亦趨,才能快樂,就能幸福。
佛門告誡信眾要:息滅貪、瞋、癡,增長戒、定、慧。金門連續兩次獲得幸福城市第一名,我想主要原因是金門民眾比較能感恩惜福,自比以前遭受五次戰爭的苦難,是何其不幸!今日能享受如此自由、民主、和平的生活,實在感到太幸福了,所以才有幸福感高的緣故,這點值得台灣民眾學習,人民如不懂感恩惜福,永遠不會感到幸福,不滿、鬥爭造成社會動亂、不安。
然而,金門要構建文明的社會,全民還必須培養一些進步觀念,諸如:建立「施」比「受」,更令人尊貴的觀念與作為。「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施」些金錢,「施」些好話,「施」做義工,都是布施,比向別人索「受」要尊貴的多。建立「享有」比「擁有」,更令人快樂的觀念與作為。譬如,我家庭院狹小,我可到育幼院的廣場去散步;我不必自購健身器材,可到體育館健身房去享用;我不必擁有游泳池,只要付六十元,就可到縣立游泳池去游泳,做SPA,都很自在方便。建立「使用者付費」的進步觀念。「使用者付費」這是世界趨勢,我們金門社會福利好,但不能處處要依賴政府補助,處處希望享受免費服務,這種心態要改變了。更要建立:「只問我能為社會國家做什麼!少問社會國家能為我做什麼!」的觀念與作為。這句名言是前美國總統甘迺迪說的期勉話,他鼓勵全民自立自強,值得我們效法學習。
有首佛偈這樣說:「知足第一勝諸財,如此之言世尊說,知足雖貧可名富;有財多慾是名貧。」知足才能生活地美滿,而無所匱乏。最後希望全民實踐「三好運動--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誠如金蓮淨苑住持永勤法師所說:「三好運動」是一種自我投資,比投資金錢更有福報,希望大家相互勉勵,共同努力實踐投資「三好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