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與畫家-兼為鄭永炎先生書畫集序
兩年前,認識了一位能書又善畫的朋友-鄭永炎。
書與畫,對我而言,是一個難以親近的領域,如台灣的中央山脈,經常望見鬱鬱蒼蒼的一片,卻從未攀爬與進入。可是,有了這樣懂書又善畫的朋友,就像把大山濃縮變成了捲軸、把山裡的森林變成了盆栽,並搬到了自己的面前一樣。
這樣的好友,讓我想起了一位年輕時認識的另一位好友。十七、八歲的年歲,開始寫小說;稿子到了弦那裡,被壓下了,閱人又閱文多矣的主編,奇怪怎會有如此年少的人,寫出如此老成的作品。
不久後,他隨即拿下了當年兩大報舉辦的小說首獎,解開了許多人的迷團,也震驚了當年的文壇。數年後,有了知心女友;他滿心的以為作家的光環,可以輕易的說服女方的家長,同意這門婚事。
遺憾的是,自己的想法與社會的現實,總有著遙遠的距離。女友的家人全體反對,「作家?作家可以養家嗎?」好友無法作出承諾,難過的離去,拋開了紙筆,轉入了商界;20年後,成了富商。
「每一個字,都要用生命去寫。每一篇作品,都當作是一篇遺囑。」好友仍沒忘了他的最初、他的最愛,寫作像他體內流動的血液,每次經過心臟,都讓他聽到一種像是呼喚的心跳。今年的夏季,一個暴雨的午後,我們見面,他講述他的心歷路程,讓人聽得驚心動魄。
只是,分別數十年後,彼此身家背景的差異如一座寬廣的山谷,橫在我們的面前,那段細弱的文藝繩索,怎能撐持那樣長又那樣重的吊橋。於是,我自知又畏葸的躲在我的山腳,不再聯繫,只遙祝著我的好友,在追求心靈樂土的同時,也能注意自己的肉身。
同樣的好友,不同的領域,卻同樣的以生命揮灑在畫布或稿子上。讓我在他們的作品上,嗅到了像是散發著一種像是芬多精似的文藝氣息,更恍似看到了都有著相似的基因;更重要的是,讓我進入了那美好的心靈圖像。文與書、書與畫的根鬚,總在我們看不見的地底接觸與纏繞。
近來聽永炎說:「有10幅畫被留在大陸,當作濟南美術館的收藏。有3幅畫,帶入美國,當作某高層的見面禮。」我聽的出那話語中有著驕傲又不捨。那些創作,像是自己的親生子女,雖然嫁入了豪門,有些喜悅及得意;可是卻也像飛入了古時的深宮,今生難見的只剩下些愁悶與思念。
「怎麼辦呢?」我探問,低沉的聲音彷彿是自言自語。「我已想好了。」不愧是戰地的兒女,浴著戰火長大的浯江人。他繼續說:「再加上一些教學的示範作品,就成了一個專輯。」
這個專輯,是永炎的第三本集子;裡面有思念、有寄情、有遣懷,更多的是靈感乍現如珠玉的隨手之作。集結起來,就看到了過往的心靈痕跡,也看到了一個人生裡的重要旅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