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糕粿是金門過年文化的原味

發布日期:
作者: 蔡鈺鑫。
點閱率:1,248
字型大小:

在金門過年,最讓我難忘的,不是新衣服,不是鞭炮,不是香火,而是母親親手做的糕粿,所泛出來的香味。如今,記憶之河仍流溢著垂懸的口水。
過年,為了拜拜,媽總會在過年前兩三個禮拜,到金城與山外的市場與商店,採購年貨,以及做糕點的材料。看到家裡四處堆滿年貨,我們做小孩的,整個人都雀躍起來。新年是當年戰地的一件大事,一件足以讓金門鄉親暫時忘卻戰亂煩憂的喜事。
媽過年最常做的糕點,有糯米糕、發糕、黃豆糕和紅龜糕等。這些糕粿,看似平淡無奇,背後卻深藏著根深蒂固的文化意涵。將糕粿與過年文化相聯結,是我離鄉三十餘年,紛紛冒出一個個的覺悟。
糕粿主要目的在拜拜,反映第一層的金門過年文化。拜拜是金門不可或缺的文化。從祖先到神明,從祠堂到廟宇,從大街到小巷,一年到頭,都在拜拜。糕粿,通常是甜的,為了拜拜烹製的。過年是重大節慶,做出的糕粿種類,應有盡有,供拜拜所需。記得,小時在金門,媽過年用扁擔挑著兩個大竹籃,裡頭裝滿拜拜的飲食、香火與糕粿,要拜上十幾處,包括家裡的每一尊祖先神位,以及村裡的每一座寺廟。
糕粿的烹製過程,常是全家人參與,道出了金門過年另一優良的傳統文化。糯米年糕需要磨米;黃豆年糕需要磨豆子;紅龜糕需要將花生磨碎等,就是全家分工合作的。糕粿的製作過程,常是全家人在歡樂喜慶的氣氛下進行。這是金門最珍貴、最溫馨的一幅過年場景。
製作糕粿的材料與器具,也展示了濃濃的金門固有文化。糕粿的主要素料,如甘藷、花生、黃豆等,都取自金門本島的土地。糕粿反映了相當程度的金門飲食文化。而製作糕粿所用的器具,包括磨米的圓形石臼、搗花生的大小石臼、大型的蒸籠、紅龜糕圖樣的板模,以及劃記黃豆糕所用的木質薄細長條板等,都是幾百年相傳的金門糕粿文化之一。這些器具,金門許多家庭可能仍保存著、使用著;也可能逐年損毀、消失了。如何保存或複製這些器具,是我們應盡的文化保存工作。
糕粿的製作程序與技術,常憑藉經驗規則(rules of thumb),代代相傳,似乎少有正式食譜(recipe)的記載。像糕粿這麼重大的金門過年文化,實有必要建立完整的食譜,以免失傳。未來,我們應該可以添加一些糕粿文化的新意,譬如:可以將糕粿的製作,在材料、樣式與圖像上,有所創新與現代化。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