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量子世界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振念。
點閱率:644

一九○六年,J.J.湯普生(J.J. Thompson)因為證明電子是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獎。三十一年後,他的兒子喬治‧湯普生(George Thompson)因為證明電子是波而獲得諾貝爾獎。波現象顯然和粒子現象不一樣,因為波是擴散性的東西,粒子卻是點狀的東西。但是喬治‧湯普生的發現並沒有使他父親的發現失效。他們兩個人的發現一直到今天還是屹立不搖,這一點大家都知道。赫伯特在《量子實相》( Quantum Reality )一書中說:「只要有人在觀察,電子就像粒子……沒有人觀察的時候,同一顆粒子就會像波一樣在大空間區域擴散。量子實體都有這種改變身分的現象」。電子怎麼可能又是粒子又是波?兩者不可能同時為真,然而兩者的確同時為真。
這種矛盾現象是量子力學上有名的那又死又活的薛丁格貓。物理學家薛丁格(Erwin Schrodinger)在一九二六年發現了一個量子等式,應用在實驗中,他設想一個密室,然後在室內放進一隻活貓,一瓶氰化物,以及可以由某種隨機量子事件──譬如放射性原子的衰減──啟動的裝置。這個裝置會打破氰化物瓶子,使氰化物釋出毒氣,殺死貓。在另一位物理學家潘羅斯(Roger Penrose)的實驗裡,他是用光子來啟動光子電池。光子在密室內對準一片半面塗上水銀的鏡子發射,所以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會被鏡子反射到啟動裝置,打破氰化物瓶子,釋出氰化物毒氣,殺死貓;但也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穿過鏡子,被後面的牆壁吸收,而使貓免於一死,這是我們常識性的理解。但是,根據量子力學,一如雙夾縫干涉實驗(即光子通過雙夾縫時,如果沒有觀察者-測光器,則光會既是波又是粒子),如果沒有人看到貓是死或活,進而從這個結果知道光子是通過鏡子或被鏡子反射,那隻貓就會一直處在亦活亦死的狀態。那隻可憐的貓一直處在又死又活的奇異狀態裡,直到我們做了觀察──也就是打開密室來看,才會變成的不是死貓就是活貓。
從量子看世界,我們會有完全不同的世界實相。粒子、波、死貓、活貓其實並非我們真正體驗到或知覺到的東西。這些個別的結果都是我們「包裝」實相、「構思」實相的結果,是概念而非世界實相,在量子世界裡,真假、有無、善惡的二元結構消解了。讓人驚訝的是:現代物理學的新發現,佛陀的智慧在二千五百年前就經由甚深禪定,看到了這宇宙的真相。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