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閩南語」和兩岸關係的聯結

發布日期:
作者: 施志勝。
點閱率:716
字型大小:

三月六日,參加襟弟達勇之母的告別式,有了一趟高雄行。這是第三次搭乘高鐵,距離之前已年餘,因此,還是充滿著新鮮感,享受著高速又舒適的旅程。到達終點左營站,看時間充裕,打消原先搭計程車的想法,在遊客中心上網查詢,乘坐捷運至凹子底站,轉紅33公車,不消半小時就到達市立殯儀館。
此行發現,南北差異真的大不同。當天上午十點左右,高雄捷運往小港方向的車廂僅約三分之一乘客;紅33公車,從凹子底站沿途十幾站,就我和內弟兩個人,看得出來,高雄人和台北都會區民眾的搭車習慣差別很大,難怪該市的公共交通投資負債累累。另一個現象則是:高雄地區講「閩南語」〈他們稱為「台灣話」或「台語」〉人口眾多,習慣了以國語問路,他們很自然地用「閩南語」回答,你和他說「閩南語」,他們會把你當成「同一國的」,展現出親切與熱情。
就閩南人來說,「閩南語」是母語、是家鄉話;在台灣的閩南族裔,「閩南語」是母語、自稱是「台灣話」或「台語」。但是,「吃果子要拜樹頭」,「說閩南語要思源頭」。閩南語源自中原「河洛語」,拜福建地區地理環境之賜〈天高皇帝遠,沒有被同化或融合〉,終能保留中國這一最古老、最完整的「河洛語」,成為極具特色的地方性語種,其優美特點,方家多有論述,此不贅言。倒是,有部分台灣學者說,「閩南」的「閩」字從虫,認為其有「野蠻」意涵,「閩南」一詞有歧視的意味,主張用「台語」取代「閩南語」的教材名稱,實乃不識「閩南語」根源或囿於意識形態者之言。
回台北的車上,思考著「閩南語」和兩岸關係的問題,以及為什麼媒體對於台灣政治板塊的劃分,習慣用「南綠北藍」形容?因為如果從統、獨立場來看,南部人比較支持綠營執政是事實,但並不表示他們支持台灣獨立,否則各家民調「支持台灣獨立」的平均值不會總在二成左右徘徊。論及兩岸關係的問題,是提醒藍、綠陣營的政治人物,台灣的主流民意是「維持現狀」,因此,台灣不應該在統、獨問題的意識形態之中一再爭論與內耗。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藍、綠陣營,尤其是綠營的政治人物,應該選擇兩岸交往的有利因素,善用講「閩南語」的優勢條件,找尋與福建閩南地區的某種聯結,為海峽兩岸搭起「話同種,語同源」的直通橋,或許可以為綠營人士開啟兩岸關係的新旅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