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溝通
企業管理過去是溝通,現在是溝通,未來還是溝通。──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
人總是希望自己作為、主張可以被他人尊重、了解,於是,就需要溝通。溝通實在是很奧妙的東西,多數人窮極一生其實都在進行溝通。小時候,跟父母尊長提要求;長大後,在職場上向上司彙報工作;老了,也不免要對後輩們耳提面命,希望他們幸福生活。
在社會上,更有許多人的工作就是溝通,諸如:成日搏版面的候選人與立委諸公。有時候,溝通是無害的,博君一粲、馬耳東風;但有些溝通就事關重大了,諸如:核能發電、重大開發,以及許許多多攸關民生的公共議題等等。按說,到了今日網路發達、人手一機、全民狗仔的當口,溝通應該是很容易的,不用翻山越嶺的捎帶一句問候、不用風塵僕僕打探消息;頭一低、手一滑,彈指間,就達到了溝通的目的。但令人不解的是:「雖然溝通的方式多元了、利便了,但被溝通者卻往往聽不懂,或者拒絕聽懂」。
這樣的狀況特別容易出現在重大公共議題的爭論上。譬如:核能發電、服貿協定、都市更新、重大開發等等;其實,要真將問題剖開來,溝通真的沒有那麼難,彼退我進、利益折衝、風險分攤、透明監督、層層把關等等,總能找到一種方法、一款作為,可以讓迥異的立場,順勢而為、趨向衡平,獲得較為圓滿的解決。但偏偏在許多公共議題上,各方人馬的立場、看法、利益取向都是不一致的,於是乎,便有了為反對而反對,坐轎的人想下來,抬轎的人不允,或是一堆政客、名嘴得空插花、暗槓一番,攪亂一池春水,弄得真理不辨、是非不明、有口難言、有志難伸,賢能者掛冠求去,跳樑輩恣意橫行。這般的溝通結果就是當事人所希望的結果?
孔老夫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般的說法或許流於消極,作法或許過於被動,但至少表明了在位者應負的責任與態度。民主時代,除了作奸犯科之外,政策的良窳、政治人物的言行,只能經由選票來檢驗;而不是只要一踫到熱點議題,小至母雞不下蛋,大到馬航鬧失蹤,一票政客、名嘴們都忍不住的插上一嘴,不損搏不了版面、不罵跟不上潮流;益顯一堆教授、博士級「坐轎者」的昏庸與無用。身為小小選民的我,或許還真希望可以風水輪流轉,被糟蹋的,那天也能盡責的攬起糟蹋人的活。
任何事總找得到負責任的人,所以溝通時著實不用挾帶情緒化的字眼、無禮的肢體動作;同樣的,也要奉勸那些總綰民生大事的大人們,麻煩在行事前先仔細的想想:到底是再痛都要做,還是純粹只是做了讓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