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11點鐘方向─燕南書院與金門大學的時空交會

發布日期:
作者: 楊樹清。
點閱率:798

僑鄉古浯洲 海濱稱鄒魯
燕南啟道 建我新學府
拓紅土 植萬樹 世界唯我金大人
傳承八百春秋 真知力行是課業 兼善天下是文憑
金門大學 金門大學
借問歷史誰來獻猷 四十四位進士啊! 老校友
─鄭愁予詞‧李子恆曲《國立金門大學校歌》(典儀型式版)
 「11點鐘方向。」
金大誕生前夕,校長約我一道拜訪燕南。
上山前,四埔林場的風聲、蟬聲,賣力地為這一季夏的尾聲,進行最後的協奏。校長正要發動榕蔭下的座車引擎,手機鈴聲響起,他走出車外。通話結束,回到車座,校長開心地告訴我,永齡基金會會長黃南輝轉達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將捐贈美金一百萬元作為校務發展基金,郭總裁已安排好在香港接見他及學校行政主管,時間是七月二十六日。
獨家在地方報社主編鄉訊版、來採訪一所大學即將誕生的故事的我,輕易就在校長車內逮到一個鄉訊焦點。
「一九七二年,郭董在金門當兵,空軍,高射砲。」上山的途中,校長再補充一些背景線索。
「啊!這裡以前就是高射砲陣地,」繞入燕南山文化園區了,換我為校長作導覽,「小時候,我常以放牧或找祖墳為理由,撥開芒草,避過鐵刺,來找高射砲的阿兵哥,運氣好,可以要到一點口糧;天色好,會看到遠方的山巒、帆影;阿兵哥心情好,會讓我一起加入防護保養、擦拭烏黑漆亮、對空旋轉的砲管。」
那些如伯勞紛飛、來來去去的高射砲戰士,說不一定其中有一個是郭董。
如果郭董來過,並不很久以前。一處還存在的高射砲陣地,以及解嚴後剛移走的雷達基地。
更遠古的記憶,這裡是一座書院、一座巖寺。
如今,消逝在明朝的書院、民國的巖寺,因著「燕南書院暨太文巖寺」的新建計劃,它們又奇蹟式地重建、復活。
缺乏文獻、圖錄可佐證,形式與規模不可考,當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燕南書院、太文巖寺,是依據歷史學、堪輿學、書院建築規制及當地耆老訪談等相關研究,想像、推敲出的產物:書院坐南朝北向,採三進兩院之空間格局,形式則採傳統閩南寺廟的建築風格。燕南書院第一進為出口山門,第二進為供奉清水祖師的太文巖寺(正殿),第三進則為朱子祠(書院空間)。
書院與大學,穿越時光隧道。
「看到了?11點鐘方向。」
校長再一次提醒、調整我的視角。
書院與大學,山長與校長,橫跨八百年歷史時空,多麼神妙地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交會。宛如幻境,多麼不真實又具體的存在。
與校長站在燕南山頂的時間點,距離金門大學的掛牌,還有一個星期。天剛破曉,二○一○年八月一日上午六時,這裡就要呈現一個「燕南啟道」,祭祀朱子、薪火傳遞場景。主祭者,地方行政首長、金門大學校長外,還有一位經小三通渡海而來的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他是朱熹長子朱塾派下的第二十八代嫡孫。
以燕南書院為起點,「薪火相傳─源遠流長」的隊伍,將沿著古城國小、官裡、賢庵國小、莒光樓、金城國中、浯江書院、中正國小,聖火最後抵金門大學校門口,由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前校長黃廣志遞交給國立金門大學首任校長李金振。
「距今約八百五十四年前,南宋的朱熹在金門設燕南書院,比英國牛津大學創立還早三十年」,校長似在山上為金門大學的揭碑儀式準備致詞講稿,「金門大學真是神奇,短短只花了十三年就建校成功,但他卻醞釀了八百多年,南宋紹興二十六年、西元一一五六年,朱熹在金門。」
校長看著我,對著萋萋的雲樹、書院、11點鐘方向發出了歷史的交響,「受朱熹教化,金門出了四十四位進士,因此,燕南書院可說是金門大學一脈相傳的發祥地,而歷代進士就是金門大學的老校友了。」
校長的神奇之音揚起後;「此日山林,他年儒林」,斯時斯地斯景,我的腦海再浮現,地方文獻採錄、流傳的,精易學、堪輿之學的朱熹,曾曰「鴻漸反背皆同安」,又在視學浯洲、登臨燕南時,道出儒林之說。
「看到了嗎?11點鐘方向。」
看到了!站在燕南書院正門護牆看過去,11點鐘方向,同樣是閩南褐紅建築格局,金門大學正在陽光照耀下的山林中蠕動著。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