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神戶的金門王家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451
字型大小:

1860年代以降,金門出現一波海外移民潮。除了東南亞之外,在日本長崎與神戶兩個港口城市,也有金僑經營的海外貿易商號,包括長崎的泰益號(新頭陳家)、福興號(英坑黃家)、和昌號(山后下堡),以及神戶的復興號(山后中堡)。他們的事業在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上半葉達到高峰,並累積了一定的財富。同時在僑居地的華僑社會,出身金門的家族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泰益號的陳國樑、世望二代父子是長崎福建會館的領袖;復興號的王明玉、敬祥二代父子則是領導神戶八閩公所、福建商業會議所(福建會館前身)長達52年之久。
其中,來自福建金門的王國珍(明玉)所創辦的復興號,成立於1871年,並於1885年向神戶海關登記有案。申請書內容為:「今本人在神戶海岸通2丁目及大阪川口本田町開設復興字號,擬販賣上海諸港口之貨物,就以上貨物出入報關、納稅等事宜,請閣下照會神阪海關長並予批准,現將印章另附別紙,謹此奉上。」申請之際,由同鄉的黃禮蘭廣駿源號擔保之。
當時神戶盛極一時的火柴工業與華僑有密切關係。日本火柴工業始於明治8年(1875年),到了明治20年(1887年)已經成為重要輸出產業。其中,在1889-1893年間,兵庫縣與大阪府佔火柴生產量的65-82%、生產額的77-84%;而且大部分的輸出是從神戶、大阪兩個港口,幾乎占了9成以上。主要輸出對象是中國、東南亞、印度等地。英國領事1889年《商業報告》提及:「廉價生產的火柴以完全低於歐洲產品的價格在中國、海峽殖民地銷售…」;1895年《商業報告》:「這些火柴現在是(除了大米外)神戶輸出商品最大宗的部分,…廉價成了商品魅力之所在。」
華僑憑藉著中國的地緣關係、東南亞移民的血緣關係,在火柴貿易中獲利。出身金門的王家復興號在大阪的分號主要的貿易商品就是火柴的輸出。部分華僑也投入了火柴製造業,其中最著名的為出身金門英坑的黃禮蘭。他的廣駿源號於1888年的輸出總額在神戶製造商中居第8位。王明玉之子王敬祥,也曾一度監製火柴。華僑的火柴工業在1888年11月13日被禁止生產;加上1889年廣駿源號被投訴仿冒秦銀兵衛的商標事件(稱為廣駿源號事件)後,日本政府要求工廠停止生產。華僑的火柴工業遂劃下句點。
累積了資金的復興號,在火柴工業告一段落之後,轉做中日貿易,在1910年的調查可知,當時復興號自中國各地輸出火柴、海產物、雜貨,對日本輸入米、豆、豆糟等農產品。一般來說,多數神戶華商與其相同方言群的地區進行貿易,如廣東幫與香港、廣州,福建幫與廈門、臺灣、東南亞華人,三江幫與上海圈等。然而復興號的營業範圍及貿易品,比起其他的福建商社來得更廣,並擴及許多不同方言群區,是成功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王明玉採用連鎖式移民,將第二代帶到日本發展。其第二代努力打入日本社會(如王敬祥1902年入籍、王敬濟1903年入籍),並因熱心國民革命事業(如王敬祥)、參與公共事務(如王敬斗於1925年任中華會館理事長及1927年任神阪華僑教育統一協會副委員長、王敬施於1936-38年任福建公所理事)等,而在僑界或日本社會享有崇高地位,這也是復興號事業蒸蒸日上的因素。
在1910-30年代,僑居日本的山后王家已經建立了一個相當龐大的東亞貿易網絡。這些在早期全球化年代跨境經商的金門家族,建立至今難以超越的典範。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