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清代德國租借金門事件始末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金榮。
點閱率:5,399

同樣是羊年,一百二十年前的金門曾經捲入一場歷史風雲,過著一個不太平的羊年。
十九世紀的中國是在列強環伺的年代,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德國海軍大臣向清廷外交大臣提出,要在中國尋找一個軍港。德國早於十九世紀下半葉就開始入侵中國,計畫性多次派專家來中國考察研究。隨著德國遠東勢力的日益增強,極力想要在東亞地區,特別是古老積弱不振的中國,建立一塊屬於自己的永久殖民地,來保護在華的既得利益,擴大在華的影響力,其首要的動作是選擇合適的港址。當時的德國東亞巡洋艦隊司令何孟甫認為廈門是最佳的戰艦基地港口,並進一步打算先借租金門作為儲煤站,或是取得對廈門「暫時有限的佔有權或管理權」。
同年的七月間,德國東亞巡洋艦隊馬上派三艘軍艦停泊在金門後浦港下錨停留,讓工程師率工作人員上岸作島嶼測繪,就金門的位置、地勢、港口、面積、島嶼、風力、潮差、地址狀況、飲水、居民和工商業等各個項目進行仔細的調查紀錄,準備將來做為建造軍營或儲煤站的參考資料。金門地方人士目睹聞訊後驚惶失措,引起島上居民的極度不安;有鑑於前一年的甲午戰爭失敗,朝廷剛與日本簽訂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部分駐守台灣、澎湖的水師官兵退守調防金門,大清帝國形同紙老虎,加上金門鎮總兵署早已縮編改制,自衛能力尚且不足,更怕盜賊趁機作亂,令百姓對金門的未來命運深感憂心忡忡,許多島民紛紛拋棄財產逃離本島。
廈門原來是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廷因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正式和英國簽署《南京條約》,將廈門、廣州、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開放為通商貿易口岸,德國侵占廈門的消息傳開散來,不僅導致中國人的憤怒,德國外交部也怕英、法、俄等三國的反對,影響到其他方面的利益,不敢貿然採取行動,就將事件焦點轉移,直到同年九月德國兵艦方駛離後浦港,結束金門人二個多月來的恐懼。接著德國繼續北上尋求目標,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德國跟清廷簽訂《膠澳租界條約》,明文規定租借山東青島九十九年,青島成為德國的租界地,山東也被劃入德國的勢力範圍。
舊《金門志》對此事件的記載說:「二十一年七月,德國兵艦三艘停泊後浦港,有德人上岸測量,並於山上插旂,島民懼,紛紛遷徙,九月兵艦去,始知德國本欲租借金門開為商埠。金門四面受風,開港不便,故改租青島」。
雖然短短數語,道出金門險些為德人佔領的史實,至於事件原委較少探究,續修或新版的縣志也不再添筆著墨,一如清風拂過無痕無感。曾經自忖金門人的歷史命運,歷代中國每逢戰亂煙硝時,才把彈丸之地的金門島一次又一次的推向歷史舞台,遭遇生命不可抗拒之動盪,出彩淡出之後人民依然過著平凡的生活,但歷史背後隱藏的意義,仍需在大時代環境還原真相,新春研讀事件相關文獻,感念餘音未盡,特借拙筆懷古抒情。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