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文藝復興的曙光──張楚返鄉詩詞之旅

發布日期:
作者: 邱英美。
點閱率:815

認真說來,張楚的口條並不特別吸引人,沈穩有餘,抑揚頓挫不足,講台魅力可能不及兒子仲宇和女兒希慈。但一連八天悅讀詩詞之旅,讓我看到了比口條更珍貴的東西-對人文的堅持,以及對家鄉一份單純想付出的心。
  不像一般的講者輕車簡從,張楚帶著老婆孩子、影片、著作回到故鄉金門,行前即三叮四囑,希望聽眾能先做功課。上了台,但見他苦口婆心、旁徵博引;論述不足則舉例,舉例不足則影像,影像還不夠,索性一家四口全部奉上,分享各自的生命故事,就怕聽眾聽漏了、聽岔了。演講結束猶不得閒,再三懇請校方配合,共同為地方詩詞教育而努力。他對聽眾的提問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其用情之深、用心之切、期盼之殷,令人不覺為之動容。
  張楚對詩詞教育的堅持,何嘗不是一種對人文的堅持呢?金門號稱海濱鄒魯、文化立縣,然而現今急速走向功利的社會,是否真正願意回頭尋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並落實在下一代的基礎教育之中?孔子說:「溫柔敦厚,詩教也」,厚是厚德載物,是一種博大的精神素養,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應保持和諧的關係,進而做一個謙謙君子,效法大地寬廣深厚、載育萬物的胸懷。所以詩詞教育不僅背誦詩詞,更在教導學生學養與品德。張楚在回答現場提問「什麼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時,不假思索道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出自宋儒張載,正是中華文化能夠生生不息的重要理想與觀念。
  就是這樣的人文堅持,從張楚身上,我們看到一種捨我其誰的勇氣。自校園到民間,張楚不停的說故事,大聲疾呼背誦詩詞才是王道。站在朱子祠「繼往開來」的橫匾前,他語重心長表示:「朱子祠裡靜靜掛在右側牆壁上的四十四位進士先賢,正睜大他們的眼睛看著後輩子孫正努力挽回頹勢。」
  這令我想起我的忘年之交賈福相教授,他總不忘以復興中華文化為己任。他認為人類文明發展,已到了亢龍有悔的地步,前進無路,後退無門,這是知進忘返的結果。只有回頭去尋找失落的東方文化,讓中國《論語》的立其根本,以及《詩教》的溫柔敦厚做領頭羊,才能重新走出正確的道路。
  因此,人文堅持絕不是一種附庸風雅的裝飾,而是一種中流砥柱「士」的精神展現。何謂「士」?《論語》這麼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張楚的確努力扛起了詩教的大旗。他播放河北八歲小女孩杜伊琪,在電視詩詞擂台過關斬將的精采片段,為孩子打開一扇窗;他介紹林則徐八歲時的作品:「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勉勵孩子親近詩詞,同時也引領孩子攀越人生的高峰;當垵湖國小四年級許皓煒,一字不漏背出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時,張楚更激動地將他舉起,當場致贈五百元獎金。
  談及辛苦持家的母親眼眶泛淚、聽聞尼泊爾震災不勝唏噓,張楚的真性情隨處可見。他感慨現今年輕人的國文程度慘不忍睹,期待金門能率先鼓勵孩子從詩詞入手,培育厚實的文化底蘊。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張楚此次巡迴校園,是否勾動了孩子對詩教意識的嚮往和覺醒?只要不放棄對人文的堅持,我們終將看到金門文藝復興的曙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