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洋務與維新

發布日期:
作者: 倪振金。
點閱率:753

「看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唯在變者!」今日之世局,不正昔日之史事?尤其是身處轉捩時期之金門,重溫史事,更有其深層之史觀意義。且以清末洋務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之史事,反思金門之未來。
清末咸同中興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在英法聯軍之役後,深覺近代技術的重要性,呼籲「師夷長技以制夷」,進而展開派遣留學生、製兵器等洋務運動,希冀重現「天朝」之聲威。但因積弊過深、財力不足而告失敗。該運動持續了近35年,較日本明治維新提早七年,本運動又稱自強運動。
由於曾、李、左諸人,都曾在剿滅太平天國中,親睹外國「船堅炮利」的威力。面臨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他們繼承了魏源「師夷長技」的思想,毅然於咸豐十年,在恭親王奕訢主導下,推行了一項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運動。但其結果是甲午一戰,中國敗北,洋務運動失敗,埋下辛亥革命種子。
中國和日本在19世紀中幾乎同步進行西化改革;但中國失敗而日本成功,深入研究可以發現:從古今中外歷史上看,變法成功,必須具有「革命性」、「制度性」、「持續性」的元素才能成功。革命性就是「除舊務盡」;制度性則是「全面法制化」;而持續性就是「一以貫之」,而關鍵就是「強而有力的權力支撐」。如「商鞅變法」,因自秦孝公以後,均以商鞅變法為國策,終而統一中國。反觀王安石變法,雖有宋神宗支持;但宋代行儒家思想,欠缺法家的「革命」性格,且有宋一代,尊崇知識份子,而知識份子自主性高,王安石縱有「天變不足懼;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畏」的魄力,也難挽獨木難撐大廈的宿命。且以此來分析中、日變法成敗原因:
首先是既是「除舊務盡」的目標,日本是人人欲除的「幕府」,進而將希望寄託在「天皇」。且為了「除舊務盡」,自然願無條件接受天皇的集權以完成革命。但清庭是由上層社會之名臣所倡導,不可能以形同「造反」的雷厲手段來完成革命,只能著手於「船堅炮利」等枝節上。
由於只能著手於「船堅炮利」等枝節,即不可能有「制度性」的變法,註定失敗的結果。尤者,關係變法成敗之「強而有力的權力支撐」,日本來自於具神格之天皇,且一以貫之,加上有留英背景,個性強悍,素有「明治憲法之父」之稱的伊藤博文協助下,兩者宛如厲行法家思想的秦孝公之於商鞅。而中國變法權力來源是怯懦無權的光緒帝,真正掌權之慈禧太后,對變法的態度,我們甚至可以斷言,慈禧對變法之態度,僅止於給於那些「中興名臣」顏面而已。如此的權力結構,怎不失敗?
史學家黃仁宇曾言,自強運動失成敗之原因,在於西方資本主義重效率的習性,與中國儒家凡事中庸之態度迥然不同。正印證了本文一直強調的:法家強權的革命性格才能成功之立論;就如同厲行「軍國主義」的伊藤博文一樣,習性早已決定了成敗,能不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