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繁華與哀傷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710
字型大小:

有人形容日本京都作為千年古都,到處瀰漫著「死之哀傷」與「生之繁華」的雙重性的美。在這座古都中,除了備受爭議的京都大飯店與京都車站外,時間似乎是凝結的,我們可以在歷史場景中讀到古老朝代的興衰。我曾在那個城市待過,感覺時間所沉澱下來的,不僅是京都的皇居、古寺、老街外,還有京都人歷經滄桑的堅毅。
金門,也是座千年島嶼,歷史所糾葛的哀傷與繁華,不亞於任何千年古都。千百年前,當中原氏族失去了故土,倉皇南下百越民族的瘴癘之地,悲戚心情可以想見。唐朝陳淵渡海來牧馬時,恐怕也沒有想過日後會成為這座島嶼的「恩主公」。那時,對世界的中心---長安來說,閩粵沿海簡直是天下的盡頭,流放到這裡,任誰都會感慨吧!七百餘年前,擋不住女真金兵的宋室南遷,在溫暖的西湖畔遙想著「東京夢華錄」時,一部分的氏族再度入閩。現在金門島上居民的開基祖,大多數是那個時代定居於此的。金門(當時稱為浯洲),就如同一個避禍的世外桃源,在哀傷的戰亂中滋養著疲憊、恐懼的人們。
結合閩越少數民族優異的航海技術,以及閩南獨特的海洋地位,宋元之際的閩南人開創了海外貿易之盛世。當時的泉州(莿桐港),有來自南洋諸邦、印度、阿拉伯、日本的商人,舟車雲集,這條航路也被稱為「海上絲路」。泉州市舶司也為國家賺進了大量的銀元,補齊了向北方金國稱臣賠償之不足。這時候的金門人是不是有參與在南渡貿易之浪潮中,有沒有受到外洋文化的影響,目前還缺乏直接的史料。但島民有了充足的時間休養生息,承繼了中原漢族的宗族文化,並且在朱熹儒學的教化影響後,科甲及武功日益興盛;時間的焠鍊,讓閩南有著「來自中原、面向海洋」的文化融合過程,進而展現在明末清初「唐山過臺灣」的冒險犯難,以及十九世紀中葉後出洋尋覓生機之史話。漫漫的時間長河,孕育了生息繁衍的景象。
然而,可能是島嶼的緣故吧,移民成了一種宿命,尤以鴉片戰爭、廈門開港(1842年)後大量青壯人口南渡影響最為深遠。告別土地、告別祖先廬墓、告別親人,踏上海洋,往未知天涯的一端渡去,這是一曲悲壯的史詩。我常想在南洋的異鄉生活,一定讓他們吃足苦頭。但當十數年、甚至更久之後,有人衣錦還鄉,蓋起華麗的大厝與洋樓炫耀鄉里時,昔日的哀傷便遺忘在眾人的欽羨讚嘆中。繁華,召喚了更多的青年做起「出洋夢」,輪迴地循著父執輩的生命路徑。
這幾年來,我努力在星馬、汶萊、日本、菲律賓各個島嶼的港埠,尋找金門先民的足跡。他們不論是在星馬、日本港埠經營生意,或在新加坡河口渡舢舨維生;甚至在菲律賓宿務、衣里岸經營碾米,抑或是在印尼邦加島、勿里洞種植胡椒、樹膠,他們懷抱著致富的夢想,希望改善家鄉的生活。日復一日的工作,期待年邁能衣錦還鄉、落葉歸根。但歷史的現實讓他們落地生根。我也到過新加坡金門會館及浯江公會,看到歷代金門僑領的不凡成就,他們慷慨解囊、回饋鄉里、熱心公益、致力興學的史實。
當然,有更多缺乏幸運之神眷顧的僑民便成了歷史的缺席者,他們默默無聞,談不上「光前裕後」,徒留墓碑上的一點線索。而這些未能成功、客死異鄉的鄉僑,靈魂早已安息,儘管曾經如此哀傷。而金門島的大厝、洋樓,見證了昔日的繁華。在烽火歲月之前,這座島嶼的人民早已走向世界,世界的文化也走入金門聚落。繁華與哀傷,是數代華僑家族的共同記憶。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