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獨居
人口逐漸老化,地區老人逐年增加,已有高齡化社會的趨勢,地處偏遠的外島,子女往外飛,赴台就業或就學,使得獨居長者越來越多。
金門福利多,同時吸引了諸多外來的人口,美其名為幸福城市,實則許多角落需要用心去探索,尤以獨居老人問題多,光靠政府伸援手,終究會有力所難及,亦或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不如讓子孫回流,注入一批生力軍,在島嶼守候白髮蒼蒼,牙齒搖墜的老人家,讓他們在親人的陪伴下,安享晚年,比一些無法直接受惠於人的政策,更能深入人心。
社會福利機構,噓寒問暖於人心的慰藉,但終究人力與財力有限,能幫助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無法滿足每個人的需求。福利做得再好,它能帶給長者的幫助,仍只有物質上的支持,無法為人身最基礎的心靈需求帶來更多的益處。此時,志工適時的出現,穿梭於都市與鄉野間,在那狹窄的巷弄、低矮的屋宇,他們的身影在其間交錯,來回奔走,這是值得讚許的。然而,素質參差不齊的志工群,尚有進步的空間,既然是服務,就該無怨無悔的付出,身為一個先行者,除了愛心外,更應秉持燭照他人的熱忱。
無論政府機關或社福機構,較需照顧的多為單身獨居老人,分配人手按時訪視與關懷,常伴身旁,讓他們溫暖在心懷,慰藉的不是只有一顆孤單寂寥的心,而當遇著緊急事故,救急亦救窮,除悉心照護,亦慷慨解囊。而呼籲有眷屬的獨居老人,既然有家眷,眷屬就該負起照顧的責任,以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只要眾人齊心協力,必能改善不少現況,終究,有限的資源該花在刀口上。
而獨居長者諸多領有榮民就養,這乃是政府體恤榮民生活困境所擬的一項福利政策,期望百姓過得好,生活無虞沒煩惱。依據輔導會規定,榮民全戶年平均所得需低於二十一萬四千七百零四元,而夫妻房屋土地之合計公告現值低於六百五十萬元方能申請。該方案,吸引不少有錢、沒錢的榮民去填單,而真正生活困頓有需求者是否能過關?當是一個未知數。不可諱言,當今擁有就養身分的榮民,不是每個都窮,然而他們的不愁吃穿,隨著年歲越來越大,步履闌珊、出入困難時,此刻「有錢亦袂當搵醬油」。
政府另一項德政,老人年金的發放讓老人家晚年過得舒暢,無後顧之憂,他們大部分不會再去拿晚輩的錢,而年輕時為家拚命,賺得了屋簷遮風避雨,倘若年老還得獨自過日子,每天倚門而望,白天等晚上、晚上等白天,這種觀太陽、看月亮的日子,是如此的煎熬,無非蹉跎光陰,教他們情何以堪?
不少年長者因個性的使然,或許常有孤癖的現象,與後輩難以溝通,若想生活在同一屋簷下,難免需要磨合的時間,尤其嘴邊的碎碎念,抑或觀念的不一樣,短時光好過、長時間卻難熬;而長者若要安享晚年,必須退一步想,別忘了有人侍候、總比無人理睬好;而身為晚輩,關懷長者乃責無旁貸的使命,可別讓長輩淪落成「濟囝餓死爸、濟新婦餓死大家」之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