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好茶聚落列入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名單看金門推動世遺
近日媒體報導,屏東霧台鄉魯凱族舊好茶部落的石板屋聚落,入選世界文化紀念物保護基金會(World Monuments Fund,簡稱:WMF)之守護計畫名單,族人們得知消息後感到興奮,希望藉此機會能打開能見度,並有完善的配套措施以保護六百年的聚落歷史及文化。
WMF為一全球性的國際非營利組織,成立於1965年,主要致力於世界各國重要文化紀念物的保護、修復與教育訓練工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推動世界文化遺產保存最重要的國際合作夥伴,該機構每兩年公佈一份名單,呼籲各界應重視這些遺產,並幫助需要保護和立即援助的重要歷史遺跡,這些名單甚至包含了吳哥窟佛寺神殿、水都威尼斯、古羅馬遺跡、北京紫禁城、復活島巨石像、法國古堡群等已列名世界文化遺產者。
這是繼2004年「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World Monuments Watch)將澎湖望安中社村加入亟需搶救的聚落名單之後,今年度再將舊好茶的魯凱族聚落加入了關注名單。事實上,每兩年所公佈的名單並不是一個該值得慶祝的國際焦點,而是指出了這些遺產的現況已瀕臨危險,必須立即進行保護與修復,當然,也可說是這些遺產具有高度價值,才會受到國際組織的關注。然而,我們應省思的是,這些屬於我們擁有的珍貴遺產,為何是由國際機構來呼籲搶救?這份名單的列名,是榮耀或是警示?祖先遺留下來的遺產是否正確保護了?如是,怎會由國外單位宣示它是重要的,卻瀕臨危險?
本次好茶石板屋聚落列名,具有兩項重要的意義。其一,2004年望安中社聚落受到國際組織的關注後,政府依據2005年新版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其登錄為國家重要聚落,近年則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聚落建築的修復,顯示經由國際組織守護名單列名後尚能積極回應,然同屬國家級遺產的國定古蹟好茶石板屋聚落卻仍受到關切,則表示其保存、維護的作為仍不足,且具有瀕危之慮才會受到國際組織的提醒。其二,台灣非聯合國會員國,亦非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卻仍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World Heritage Centre)外圍組織的關注,也表示出臺灣文化遺產的價值、重要性已跨越國際並受到認同。即便短期內政治因素無法解決,難以讓臺灣十八處潛力點之一的「排灣及魯凱石板屋聚落」登錄世界文化遺產,卻已明示了其具國際級的重要性,也不因現階段無法登錄世遺就無作為任憑其毀損,反而由WMF告知「它具有高度價值,但瀕臨危險」,也可以解讀成「世遺保護機構合作夥伴已經注意到你們…,必須強化保護」。
金門推動世界文化遺產的登錄,過程勢必遭遇許多挑戰,包括政府的措施、法令的配合、民眾的認知、保護與開發的衝突等都是必須面臨的課題。從望安、好茶聚落的列名,明白指出了臺灣即便非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這些原已是國家級遺產的價值是受到國際肯定的,更提醒了我們必須強化保護作為。是故,臺灣雖非聯合國會員國、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但是非會員國就忽視國際標準、不保護文化遺產?保護遺產的方法仍停留在自我的滿足,不願遵循國際上正確的觀念與作為?而如果臺灣不學習UNESCO帶領下已完整發展的先進知識、以世界遺產保護為最高標準的規範,那麼,又如何能檢視自己不足之處、努力強化呢?
金門推動世界遺產登錄,實際上就是將金門傑出普世價值的遺產保護工作提昇至國際的標準,從過程中檢視不足之處,並藉此凝聚各界共同保護祖先遺留、無可取代的遺產。國際組織早已關注臺灣文化遺產的價值性、特殊性,WMF的提醒,應視為一種鼓勵與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