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安與家廟故事
鑼鼓喧天,鬧熱滾滾,金門後沙少闢公許氏家廟於農曆九月廾七、廾八日,舉行奠安慶典,縣長陳福海、議長洪麗萍與各界貴賓在首日,均前往敬祭。之前,后盤王氏宗親會接獲請帖,身為姻親,深感榮幸,先凱理事長積極召開多次會議籌畫,並邀全縣王氏宗親共襄盛舉,全縣理事長添泉亦開會研議,分配各村落支援人數及任務。
農曆廾七日那天一大早,王氏族人先在后盤下井大祖厝集合,隊伍整理妥當,即從后盤祖厝出發,車隊先到頂井再走伯玉路遶境,經過尚義、陳坑、夏興、后園、湖前、新市、下莊、陽翟、沙美、營山、后宅、中蘭、小徑、瓊林村邊、在珩厝前下車整隊。這時,後沙少闢公許氏家廟的奠安委員會,多人組成迎賓隊伍,走在前面,有兩人拉開大紅布,上頭寫著「恭迎王姓姻親慶賀團蒞臨」。其前不遠是后盤村珩山派王氏宗親會敬賀團,亦有大紅布招,上面寫著「慶賀金門后沙許氏家廟奠安大典」,接著,大鑼鳴響開道,托燈對對,王氏各宗祠旗幟耀眼,大鼓吹陣咚咚鏘,「源遠流長」的賀匾在前,理事長們及長老隨後,團隊依序還有:姻親推著生豬羊、敲鑼打鼓西樂隊、各式滿漢有八盛、粿粽二盛、香爐、燭台、酒壺、酒杯、紅標高粱酒、桶盤、桌裙等物皆在盛陣中,小鑼鼓陣也是咚咚鏘,王氏姻親歡天喜地來慶賀。
我任攝影,來到許氏家廟內,見廟內有〈後沙許氏家廟重建碑記〉,拍照紀念,此文由許氏裔孫榮坤謹記,讀之可知家廟歷史,其文曰:「溯我家廟建自康熙中葉年間,為武巖公歸鄉興建,久乏善葺,入民國前落及護龍已頹廢,大廳亦部份坍塌,春秋祭祀尚勉強以供粢盛,雖屢次倡修,均為經費龐大,籌資匪易而中止。迨三十八年冬,駐軍為構築防禦工事,而被全部拆毀,夷為平地,乃將祖宗神主安置在一間堆茅草之小廳邊,湫隘不堪,歲時伏臘祭祀無所,為子孫者於心難安,於是發起重建,并函籲海外宗親支援,均無見覆,而在鄉宗親貧困居多,螳臂擋車,氣雄力薄,徒喚奈何。至六十五年秋,適宗親朝瓊君由菲還鄉,族中父老走訪,以重建宗廟一事相商,得其熱烈贊成,並慨允先捐新台幣拾伍萬元,又云將來如不敷,當再盡棉薄。諸父老頗感喜慰,隨即召開各房家長會議,無不熱誠響應,當即決議以每丁先收新台幣參仟元以配合之。」看到此處,欽佩后沙許氏表親對祖先的孝心,聯想到我們后盤后厝王氏家廟。
后盤后厝王氏家廟也有類似故事,在此不妨略述,廟裡有家父指導先正敬撰的〈金門後盤山后厝王氏家廟重建誌〉,誌中寫道:「後盤山后厝王氏家廟,原興建已歷數百年,二次大戰日寇佔據金門期間,颱風侵襲致廟宇坍塌,臨時曾以舊材搭架聊蔽風雨;至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戰役,全龕神主及所有建材又燬於兵燹,爾後,政府雖有賠償,但為數戔戔,延未重建,然同派宗親每晤必提,念念不忘。僑居星洲之十九世孫永堯,於民國七十二年春返鄉省親,得悉此事,鑒於家廟乃崇奉祖先拜祭之所,首先提議重建,慨然樂捐新台幣壹佰壹拾萬圓;宗親贊同其事,紛紛踴躍捐獻,並推選人員,組織重建委員會共議策劃,由各戶報丁交款,每丁台幣伍仟圓,得以籌足經費施工。」
后沙、后盤為姻親,兩村情誼深厚。由兩村廟誌可知:我們金門人雖曾窮困,但心懷祖先。寒門出孝子,富貴能濟族,仁者敬祖倡禮,富者慷慨出資,我們後人應知道感恩、效法先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