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宋元時期古陶瓷初探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金榮。
點閱率:1,369

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開始設置泉州市舶司,泉州海上交通繁忙暢達,對外貿易從泉州港出發,可以到達歐、亞、非三大洲地區和國家50多個,古代外銷陶瓷海上航線的開闢,使金門發現的古陶瓷研究調查,有了更豐富且多元歷史文化意義。
泉州古港包括泉州灣東北面的崇武港,泉州灣的蚶江港、石湖港、后渚港、洛陽港,深滬灣的祥芝港、永寧港、深滬港、福全港等。圍頭灣介於圍頭港、安海港和浯洲嶼(金門島)之間,圍頭灣內有圍頭港、金井港、東石港、安海港、石井港等。浯洲嶼對外交通往來便利,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興建的安平橋,在近年來修復工程,發現一段橋欄刻有「浯洲嶼顏達為考妣施此一間」字樣,考證《浯江顏氏族譜》資料,顏達為開基金門顏氏三世祖,顏氏家族在鄉頗有名望,生活頻繁往來與密切關係,才會促成如此義舉。
南宋時期,泉州船舶可以自后渚港航行至晉江口入海處,沿著晉江上溯至南安九日山下,來進行祈風祭典。嘉定十年(1217年),真德秀知泉州府,為了保障商貿暢通無阻,曾赴金門巡防海濱,遣將擊敗盜賊,屯要寨於料羅,更換小船為戰船,確保泉州灣南海岸的安全航行。宋代福建沿海一帶,盛行祈風習俗,金門島最高山北太武山,與漳州南太武山(在今漳州市龍海市港尾鎮東南)遙遙相對,同是閩南海船航行標準的望山。咸淳年間(1265年-1274年)山上建太武岩寺,供奉專司祈求航運順暢的通遠仙翁。近年來寺廟擴大改建,在舊寺遺址曾挖出宋代的破碎磚瓦及陶瓷片,發現的陶瓷器碎片,多數為閩南窯口所生產。山上另建有倒影塔,實際上也是一座航標,重建時清理塔基,也散布著宋元時期陶瓷片。
宋元時期金門島上已經形成聚落規模,附近海域航道及生活文化遺存,可以找到江西、福建等不同窯口的陶瓷器,澎湖所發現的宋元陶瓷器,金門地區幾乎都能涵蓋在內,不少相同類型的產品外銷到日本、南洋地區,同時也出現在南海水下考古的調查報告,未來金門可列為具有水下科學考古的潛力場域。
金門海域四周環境,向來潛在有暗礁、沙汕、伏流的航行風險,並且因為屬於亞熱帶海洋氣候,夏秋交際常受颱風影響,7至9月期間,颱風帶來暴雨,造成海上颶風狂浪,不利過往船隻航行。自古以來船隻經過金門水域,因遭遇風暴或觸礁沉沒、擱淺不在少數。官方為避免因船難事故,附近居民趁機搶拾船貨占為己有,各村落立下鄉規制約,以免民風敗壞。
金門水域一直是尚未完全探勘的區域,金門出土及海域出水的中國古陶瓷調查研究,為泉州海上絲路不容忽視的探索範圍,長期應該受到保存文化資產措施的投入與關注。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