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兩岸青年節

發布日期:
作者: 吳鈞堯。
點閱率:1,303

家在七樓,搭電梯往返,得十來秒。十來秒能幹嘛呢?拉丁美洲作家波赫士可以在短暫的幾秒鐘,神遊幾個遼闊世界,成為魔幻寫實文學先驅。那一天,我們也非常魔幻,但沒去得太遠,只在孩子跟我的身高上。孩子忽然在那一天,高過我了,他微笑盯看電梯裡的鏡子,很得意,「爸爸,你變矮了!」
我變矮?很可能。人入中年,骨骼漸漸萎,但更多的可能是孩子長高了,已成挺拔的青年。每戶人家幾無例外,媽媽都成為家中最袖珍的那位,孩子呢,則先趕過媽媽,再與我齊,然後這一超越,便永遠超過了。我嘀咕,「你個頭長高,心智也要長高啊。」
「青年」不只是身高、年齡,要緊的是心智。兩岸煙硝不斷時,「青年節」被放大,而且放得很大。但現下,行事曆上仍註寫著「青年節」字樣,但誰還來「節」一下青年呢?慶典、紀念甚至被提到的機會,都非常少了,至於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四、五、六年級生必讀的〈與妻訣別書〉,漸漸走出教科書,竟與時代訣別了。在我的世代,每一個人都能凝思林覺民的訣別信,闔眼追思,回想窗外陰霾卻無雨,門前晴天卻蓊鬱,我們立志跟隨革命先驅,整衣衫、提行囊,背離他的家園,為國家苦難從容就義。
怎麼曾經的民族大義,忽爾雲煙,對比當下,還成了一場鬧劇?
大陸有「青年節」,不在三月二十九日,而是五月四日。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為了抗議「巴黎和會」列強踐踏中國主權,把德國山東的權益,基於利益分配跟交換,轉讓給日本,青年發起示威抗議,成為「五四青年節」的源起。
對於過往,我們必須低頭學習。台灣以三月二十九日當青年節,因為它鋪陳了武昌起義,大陸訂在五月四日,強調民族的覺醒。兩個日子都是黎明前的黑暗。這是一個有意思的節日,要茁壯,且蛻變成青年,必須歷經挑戰。折磨,沒有一個是彩色的,如果有,則是和著汗跟血。兩岸擇了不同的意義訂定「青年節」,都有志一同地不再放假,這一天,很容易匆匆地成為歷史的某一天。
孩子會繼續長高,會再次訝異地說,「爸爸,你又變矮了!」長高,當然是一種歷史。家裡門柱上留有他六十公分、一米高、一米四十五的紀錄,他一路長上來,超過我,成為家裡最高的人。長高是歷史,但是,在腦袋裡長歷史,我們所吃食的任一口米飯,都會更有滋味。
三月還沒到,三月二十九也自然姍姍遲來,但這一天,會跟以前的每一天一樣,匆匆來、去,沒有甚麼遺跡。我很想為這一天做一個記號,像幫孩子量測身高一樣,讓它倚著時間背板,讓我刻一個痕跡。
猶如以往青年節前的每次朝會,主任召集全校學生,說著我們已經聽熟、背熟的故事時,我們依然專注聆聽,因為我們知道那不只一個故事,還是一個章回,寫在永遠的歷史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