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雪蘭莪巴生的金門社群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685

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Klang)坐落於馬來半島西側中部,東距吉隆坡約35公里,是雪州的皇城,亦為巴生谷(Klang Valley)的港口城市。巴生的華文名稱,據說是當年華人常聽到馬來話PASANG(漲潮之意),而把它冠上的。巴生的英文名稱,則是巴生河畔常可聽到河水撞擊河岸callang的聲音,而被英國人命名為Klang。巴生也曾被稱為PengkalanBatu,石碼頭之意。
15世紀的巴生是在馬六甲蘇丹的屬地。在1511年馬六甲由葡萄牙控制之後,巴生仍由柔佛廖內的蘇丹控制,直到18世紀創建雪蘭莪蘇丹王國。19世紀起,隨著錫礦業的迅速擴張,巴生地位更為重要。此時,雪蘭莪皇室也發生了皇位之爭及錫礦之爭,這也讓英國人趁機介入,於1874年逼迫雪蘭莪蘇丹簽署條約,成為英國的保護國,至此雪蘭莪納入為英國的殖民地之一。到了1896年,英國人將雪蘭莪、彭亨(Pahang)、霹靂(Perak)和森美蘭(Negeri Sembilan)四個邦組成馬來聯邦。
1890年5月,英殖民政府建立了巴生衛生局(Klang Health Board),負責管理巴生鎮。1926年,巴生衛生局和斯溫特納姆港(Port Swettenham)合併,並於1945年更名為巴生市政局(Klang Town Board)。
雪蘭莪州的土地蘊藏了豐富的錫礦,氣候條件也非常適合樹膠的生長,於是吸引了大量的中國和印度移民。巴生成了華人進入雪蘭莪州礦場工作、經商的據點。據統計1879年底,巴生人口只有兩千人,至1884年底已超過3,500人。20世紀初人口激增,從1911年的7千人增到1970年的10萬人。截至2010年的統計,巴生區的總人口842,146人,其中巴生市人口占240,016人(市中心則有10,445人)。其中馬來族約占42.78%(含1.60%的土著)、華人26.83%、印度裔21.37%等。
19世紀後期,華人絡繹不絕到南洋謀生。馬來半島雪蘭莪州巴生地處濱海,加上巴生河的地利之便,資源豐富,成為落腳處之一。一百多年來,巴生華人建立了會館、義山、學校、廟宇等公共空間,作為華人社會運作的機制。早期金門鄉僑到此多數從事勞動工作,如伐木、操舯舡、劈柴等,巴生河沿岸的火鋸、板廊等產業也以金門人為主,其中柴埕即為一例。近海的浮羅吉膽(螃蟹島,Palau Ketam)也因為漁業資源豐富,吸引了海南人、潮州人、同安人、金門人等的移居。
巴生及其近海的吉膽島,是馬來西亞聚集最多金門人的地方,也是出現金門人會館最早的地方。目前文獻資料記載最早的鄉團為1909年以前興建的巴生金浯江公會(伍德宮,主祀邱府王爺)、1920年的浮羅吉膽金浯江會館、1921年的巴生港口金浯嶼公會(伍德宮,主祀蘇府王爺)以及1946年的雪蘭莪金門會館及1947年的巴生浯聲協進社。大致上可以說,戰前的鄉團性質上比較接近地緣、業緣、神緣所凝聚的估俚間(苦力間)與廟宇,兼具照顧新僑、排解糾紛的世俗功能及慰藉心靈、祈求平安的信仰功能。戰後所成立的會館,則為一種鄉誼聯絡、發展商業、慈善公益、娛樂生活為目的之社會網絡建構。其中,已有72年歷史的雪蘭莪金門會館是目前巴生金門社群的總中心,各種文化、教育、公益、慈善活動相當興盛,也扮演著與金門原鄉聯繫的平台。
馬來西亞在2018年的人口已達3,240萬人,其中人口最多的是雪蘭莪州,超過640萬人。雪蘭莪巴生港在1901年9月正式開港,2011年已是世界上第13個最繁忙的中轉港和第16個最繁忙的貨櫃港,正式超越了檳城而為大馬第一大港。巴生河的巴生谷沿岸,安邦(Ampang)、吉隆坡、八打靈再也(Petaling Jaya)、莎阿南(Shah Alam,現在雪蘭莪首府)、巴生、巴生港口,連成一個大型都會城市,成為馬來西亞最具發展潛力的地方。
不少巴生金門鄉僑生活在這樣一個經濟蓬勃的地區,發揮著勤奮精神與商業長才,正在創造下一頁的輝煌歷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