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作家的看見

發布日期:
作者: 吳鈞堯。
點閱率:1,758

忘了前一回訪金門文化園區緣由,但清楚地記得詩人林彧,只是用手機就捕捉了美好構圖,引來文友們圍觀、讚嘆。風景不會自動剪裁入鏡,而在於鏡頭在誰的眼光裡,化日常為不凡。
文化園區即將轉型為博物館,我有幸應邀,與文化局長許正芳、學者陳益源、江柏煒,舊友盧根陣、唐蕙韻、許能麗,以及新友林本源等一起抒發,談博物館的文化精神與實踐,非常巧合的是素未謀面的博士堂妹吳俊芳也在會場,嚴肅論壇之餘,多了認親的插曲。
不知道出身昔果山的堂妹,是否真正住過昔果山,可曾徒步環島南路,往機場方向而走,經過左邊一個帶狀駐軍營區,到藍天戲院看過電影?營區草綠外牆寫滿標語,其中一則是「莊敬自強、處變不驚」。
前線動盪,風吹草動都需警戒,須有不變應萬變的淬鍊,才好根基立穩。島嶼的一切隨著遷徙,被遊子帶到台灣等地,精神上的武裝也是。往昔金門同鄉聚會,雖也熱鬧,但鄉人對應之間,總是拘謹,因為我們身繫歷史苦難,怎能歡樂呢?
我清楚記得台北同鄉能夠放開胸懷暢談,肇因有一年大伙到牧羊女家新春團拜,春天與酒讓人放鬆,自此,我們的聚會話題終於暫別戰爭、忘記悲情。故鄉已經從前線戰地成為觀光勝地,戰爭是金門特有種,但文化、飲食以及生活,都有獨到面向,這幾年中,駐縣作家楊書軒、辛金順等深刻挖掘金門日常,浯島文學獎或散文或小說等,都能看見本籍以及他籍的作者,發揮創意構造他們的金門。
前線戰地與觀光勝地、戰爭文學與生活文學,不必一前一後,而該彼此融合。文化園區論壇,有兩則與文學相關,金門文學的歷史與特色、金門文學的展示重點與方向,我以「莊敬自強、處變要驚」作為陳述的核心,也對應了文化園區的轉型。
我對博物館怎麼呈現作家有微末建議。我寫《火殤世紀》、《遺神》、《孿生》等小說,一個動機是希望不認識金門的朋友,可以透過閱讀認識金門,可惜我沒有處理好,讓閱讀它們顯得困難,不過,小說代表我的「看見」,關心作家的看見,才能明白他的精神指向,而博物館正該把這樣的指向具體呈現。
「太武山何以名為太武山?相傳太武夫人於此修道成仙,蔣經國多次冒險視察金門,聽聞太武山日出壯麗,從不曾親睹,軍方為了一遂蔣經國心願,安排專人負責記錄太武山日出日落,在最可能看到日出的一天,安排蔣經國到訪,可惜蔣經國終於還是沒看到太武山日出。偉大如蔣經國也不能讓太陽為它升、為他落」。
這是我的發言,也是我的看見。
我看見了金門被日本佔據時,組織游擊隊反抗、我也看見了風獅爺的出生、當年清廷頒布遷界令金門人怎麼在內地生活、我也看見了屋後被砍伐的木麻黃在我的懷念下成為繪本《三位樹朋友》,我不在意日後博物館成立,誰的名字與立牌被放得多大,我只在意作家的看見,有沒有「被看見」……。
祝福文化園區順利轉型,未來的旅程上,變數也必然不會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