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早期新加坡金僑行業:從九八行、駁船業到教育事業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2,937

1819年,任英國蘇門答臘明古連總督的萊佛士爵士取得新加坡島後,1826年再與檳榔嶼、馬六甲合組海峽殖民地(Strait Settlements)。新加坡以重商主義的自由貿易政策,逐漸成為區域貿易的中心,並吸引了華人(以閩、潮、廣、瓊、客五大幫群為主)、印度人移民的到來。
從目前的研究看來,至少在1870年代,已有為數不少的金門人僑居新加坡。其中,一部分的商人於1876年正式建立「浯江孚濟廟」(金門會館前身),一部分的勞動者(又稱估俚、苦力,coolies)則在新加坡河沿岸成立至少34個鄉團,並合組「金浯江」(浯江公會前身)。這些鄉團或會館並沒有留下完整的文獻資料,我在2010年出版的《星洲浯民:新加坡金門人的宗鄉會館》一書中,嘗試復原了這些鄉團昔日的運作機制。
在1870-1980年代之間,新加坡金門人主要集中於兩種行業,一為從事星馬印跨境土產貿易的「九八行」,一為海上的駁船運輸業。九八行基本上是一種批發土產貨物、徵收佣金代理的商號,通過地緣與血緣的信賴關係而組織的貿易網絡。由於佣金比例固定為2%,結算貨帳一律九八扣交,故名九八行。土產主要由印尼進口,也有部分來自馬來半島,主要是樹膠、錫米、胡椒、咖啡、紅茶、丁香、豆蔻、黃豆、花生、辣椒乾、亞蔘等貨物,進入新加坡後,再進行分裝或簡單加工,之後賣給洋行,得到款項後還返印尼的進口商(通常是親族或同鄉)。早期的九八行,不僅為經營者帶來財富,更奠定了新加坡國際轉口貿易的樞紐地位。
另一方面,新加坡的駁船業船隻的使用種類繁多,分工極為細緻,更有不同社群的地盤區隔。在新加坡河方面,同安人執大舟古和摩哆舢舨的牛耳,其次是潮州、惠安及部分的金門人。小坡美芝路海邊的梧槽河、加冷河,主要是晉江人的舯舡業。金門人主要投入河海之交的直落亞逸盆地渡頭、紅燈碼頭的舢舨及電船業。在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期,新加坡已是歐亞海運交通樞紐,貨輪泊於直落亞逸盆地、紅燈碼頭外的防波堤內外(俗稱石頭內、石頭外),金門人的舢舨、電船主要是載運船員、修船工人、船務代理員等而謀生。
然而,金門人何時、為何在舢舨業稱霸,因缺乏文獻資料,目前沒有進一步確切的史料可證,但從口述訪談中據信應在1870年代起已有不少人從事此一行業。舢舨業的金門人,以來自烈嶼及金門島的濱海村落為主,前者包括羅厝、東林、楊厝、後井、中墩、上林、青岐、湖下、雙口、後頭、上庫等村落;後者則是古寧頭、湖下、官澳、泗湖、歐厝、山后等。
當然除了貿易商號商人、駁運業苦力外,還有一部分的金門移民從事木材產業、航運業、銀行業,素有成就。同時,在晚清到民初之際,金門文人南渡者,亦大有人在,如出身珠山、美國密西根大學教育學士、歷史碩士、先後執教於菲律賓宿務中華中學、廈門大學歷史系主任兼廈大附屬高中部主任,並於1937-48年間擔任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校長的薛永黍(1889-1951);又如,原籍後浦南門、長期擔任華僑銀行中文秘書、知名書法家的許允之(1890-1960);出身溪邊、畢業於清華大學社會學系、負笈英國布里斯特大學(Bristol University)獲教育文憑、1948-68年間繼任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校長的鄭安侖(1910-1988);祖籍金門後浦、1937年南渡星洲、1939-51年擔任中華女中校長、1956年創辦新加坡女子職業學校(1959年更名新加坡女子職業中學、1978年再更名為培道中學),且擔任首任校長的汪玉聰女士(1909-1983)等;以及苦心經營南洋工商補習學校的林則楊(1888-1948)校長、陳國祥(1901-1980)校長等。他們對於新加坡教育事業的全心投入,令人萬分感佩。日後,容我會以這個小單元中逐一向讀者們介紹。

回頁首